Page 136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20期
P. 136
似苦苣”,书中所附手绘图(图1F)较简单,或沿袭自《本 T. mongolicum Hand.-Mazz.、碱地蒲公英 T.borealisinense
[9]
[33]
草图经》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所附蒲公英(图 1G)较为详 Kitam.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。
细,可见蒲公英叶倒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
[22]
羽状深裂,裂片间常夹生小齿 。《古今医统大全(下)》
[23]
云蒲公英“花似小菊” ,指出蒲公英花较菊花体积小。
[13]
《本经逢原》云蒲公英“俗名奶汁草,苗高尺余者良” ,
以生长高度作为蒲公英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。现以蒲
[24]
公英叶多、色灰绿、根长者为佳 。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
云,“蒲公英花黄属土,宜入太阴阳明经,有一种花叶茎
[25]
相类而高硕者,非也” ,提出蒲公英与苦苣菜相像,而
苦苣叶大,一般较蒲公英高,二者可据此鉴别。
2.4 近现代
1907 年,蒲公英的拉丁学名 Taraxacum mongolicum A.蒲公英 B.碱地蒲公英
图2 《中草药真伪鉴别原色图谱》所附蒲公英
[26]
Hand.-Mazz. 由 Monogr 发表 。《国家药典中草药图鉴》
记载,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T. mongolicum Hand.- 综上,唐及以前的本草著作仅对蒲公英的形态、颜
[27]
Mazz.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。《中草药真伪鉴别 色作了大体论述,基于其论述并不能判断当时所载为今
原色图谱(1)》记载,蒲公英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蒲公 之何种植物;自宋代开始,本草著作有了蒲公英手绘图,
英T. mongolicum Hand.-Mazz.和碱地蒲公英T. borealisi‐ 图中所绘与今之蒲公英形态特征大致相符;明清时期的
nense Kitam. 等同属植物的干燥全草,从该书所附蒲公 本草著作对蒲公英的形态特征描述较为完整,基于书中
英和碱地蒲公英的局部果枝细节图(图2)可观察出,2种 所附之图可明确其为今之蒲公英;近现代学者对蒲公英
植物相似,区别在于碱地蒲公英叶为狭披针形,顶裂片 的拉丁学名及其种属进行了考究,并对其与相像植物作
[28]
长三角形,花葶长于叶,总苞片先端无角状突起 。《青 出了鉴别。
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》记载了川甘蒲公英和川藏蒲公 3 产地考证
英,其中川甘蒲公英T. fugubre Dahlst.根为黑褐色,根茎 蒲公英为分根繁殖或播种繁殖,其分根繁殖一般在
部具残叶柄,叶片为线状披针形,边缘羽状深裂,顶生裂 9、10 月进行,挖取根部切成 3~5 cm 的小段备用;播种
片较大,呈戟状三角形;川藏蒲公英 T. maurocarpum 繁殖则多在5月种子成熟时进行,需及时采集花序,晒干
[34]
Dahlst.茎部有褐色残叶基,叶呈莲座状展开,侧裂片5~ 脱粒备用 。蒲公英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,且
[29]
6对,下倾,呈狭三角形或近条形 。《贺兰山植物资源图 其种子无休眠期,一年四季均可播种,古人描述蒲公英
志》分别记述了 4 种蒲公英的形态特征:蒲公英 T. mon‐ 分布较广,田园、路边皆有所产,主产于江南、江北地区,
golicum Hand.-Mazz. 的主要特征为叶倒卵状披针形,叶 如宋代《本草图经》云“旧不著所出州土,今处处平泽田
[7]
柄及主脉常带红色;白缘蒲公英T. platypecidum Diels根 园中皆有之”;《本草衍义》载“四时常有花,花罢,飞絮,
颈部具残存黑褐色叶基,叶偏紫红色,具羽状浅裂,两面 絮中有子,落处即生,所以庭院间亦有者,盖因风而来
[8]
被 蛛 丝 状 长 柔 毛 ;多 裂 蒲 公 英 T. dissectum(Ledeb.) 也”。元代《朱丹溪医学全书》云“在处田间路侧有之,
[19]
Ledeb. 根颈部具多数褐色残存叶柄,叶全缘,两面被稀 三月间黄花” 。明清时期《本草发挥》云“在处田间路
[35]
疏的蛛丝状毛或近无毛;东北蒲公英 T. ohwiamum Ki‐ 侧有之” ;《救荒本草》云“生田野中” ;《本草蒙筌》记
[36]
[12]
tam. 叶具不规则羽裂,花葶近顶端处密被白色蛛丝状 载“田侧道旁,逢春满地” ,因蒲公英最适宜的繁殖季
[30]
毛 。《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》记载:“我省个别地区曾 节为5月,此时种下约10 d即可出苗,故而云其“逢春满
[22]
以菊科植物苦苣菜或苦荬菜的干燥全草当蒲公英入药, 地”;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记载“淮江以南,四时皆有” ;《本
又名高脚蒲公英” ,描述该地区有将苦苣菜或苦荬菜 草纲目》云“江之南北颇多,他处亦有之,岭南绝无”。
[9]
[31]
误用为蒲公英的现象,与蒲公英的主要区别点是苦苣菜 关于《本草纲目》所云“岭南绝无”一语,经笔者查阅相关
之花叶茎相类而高硕,全株较长,枝梗较硬,主茎明显, 著作后发现,今之岭南亦有蒲公英产地分布,如《岭南本
是菊科、苦苣菜属植物,二者为同科不同属植物,故不可 草(七)》载“蒲公英广泛生长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
替代使用。《辽宁中药志(植物类)》载有1种朝鲜蒲公英, 地、路旁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,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
[11]
为菊科植物朝鲜蒲公英 T. coreanum Nakai 的干燥全草, 布,朝鲜、蒙古、俄罗斯也有分布” ,可见《本草纲目》所
[32]
其根状茎具残叶基,可以此与蒲公英区别 。《中国药 言不实。现代中药著作认为,蒲公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
典》自 1963 年版起至今,记载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均可见,如《中药志(第一册)》记载,其生长于山坡草地、
·2558·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20 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20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