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13期
P. 9
[19]
与缺乏中试转化及工业生产的配套设备设施直接相 好,则很难形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微球 。
关。国内制药设备的滞后或缺乏也直接限制了复杂制 复杂制剂工艺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理
剂的仿制和创新,如可实现无菌生产的球磨机、能实现 解。首先,在立项阶段,就要对可能的工艺进行评估,初
脂质体制备过程精准控制的微流控设备,以及用于癌症 步了解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。其次,在研发过程
免疫治疗、蛋白质替代疗法、基因编辑等 mRNA 技术递 中,应通过实验室工艺摸索,进一步明确关键工艺对制
送载体技术平台的规模化生产设施等。 剂可行性及稳定性的影响,制定合适的操作工艺范围。
改良型复杂制剂上市的前提是其必须有临床优势, 最后,在技术转移过程中,考虑到批量及设备的变化,需
仿制复杂制剂也需要做到临床等效,而药用辅料、给药 要对操作工艺进行适当优化,以保障最终的复杂制剂成
器械及制药设备是保障复杂制剂发挥临床药效的关 品不会受到影响;而对于部分放大效应比较大的药物,
键。因此,从事复杂制剂改良或仿制的制药企业均需加 则要结合实际逐渐扩大生产规模。
强对药用辅料、给药器械及制药设备的重视。我国复杂 2.4 质量控制参数多
制剂工业的崛起,必须从源头上改变目前药用辅料和给 关键质量控制参数反映的是中间体、成品的某种物
药器械品种少、规格单一的局面。目前国内制药辅料、 理、化学、生物学等性质或特征,为了保障复杂制剂的质
给药器械与制药设备行业认证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,借 量,需要对其关键质量属性(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,
着政策的助力,制药企业可与药用辅料、给药器械、制药 CQA)进行控制。复杂制剂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,需关
设备等企业加强沟通交流,根据复杂制剂特点定制辅料 注的 CQA 一般较多,而且不同产品的 CQA 也不尽相
或设备,精准满足复杂制剂的开发需求;或通过商业约 同。尤其在复杂制剂仿制时,临床等效的挑战巨大,故
定,督促药用辅料、给药器械、制药设备等企业加强自主 进行多批次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QA对比研究非常
创新及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,共同推动我国药用 必要,其一致性可提高后续临床等效的可能性。
辅料、给药器械、制药设备的快速发展,甚至在国际上形 吸入制剂CQA可以分为制剂内容物特性研究和特
[20]
成竞争力。只有这样才能为复杂制剂的研发制造提供 制装置相关研究两部分 ,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(1)最低
更多可用的药用辅料、给药器械、制药设备等。同时,近 装量——在检查最低装量的同时,气雾剂的含量均匀性
年来缓释、透皮吸收、黏膜给药和靶向给药等复杂制剂 和喷出后的药物粒度或雾滴粒度也应该符合要求。(2)
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展,显著促进了我国药用辅料行业 泄漏率——在相同的实验条件,以及容器和阀门系统一
结构的调整,像硅化微晶纤维素、温敏性凝胶材料等具 定的情况下,药物在有效期内的泄漏率与装量直接相
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药用辅料逐渐增多。我国已经开始 关。(3)含量均一性——该指标用以评估同一容器初始
布局生产新型辅料,如已建立起天津新药用辅料基地、 和后期多揿的药物含量的一致性,以及容器之间和批次
珠海凝胶产业化基地等。 之间的均一性,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制剂处方、生产工艺、
2.3 制备工艺复杂 给药装置等因素变化对给药剂量的影响。(4)每瓶总
复杂制剂的制备工艺复杂,无论是复杂制剂的改良 揿数——为保证每瓶气雾剂的给药次数不低于规定的
还是仿制,关键工艺步骤均较多,若缺乏精细控制则可 次数,需要进行每瓶总揿数的测定。对于混悬型气雾
能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[15-16] 。例如琥珀酸美 剂,由于药物的沉积,可能在不同放置状态对气雾剂的
托洛尔缓释片是由缓释包衣微丸外加其他辅料混合后 质量产生影响。所以,应该在稳定性研究实验时考察不
压片而成的,由于微丸与辅料难以混合均匀,微丸的包 同放置状态,如倒立、侧放、直立等情况对气雾剂关键检
衣膜容易被压碎,制备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混合后的物料 查项目的影响。
转移或压片过程的振动,甚至是终混物压片前放置过程 脂质体 CQA 包括形状、结构完整性、表面电荷、载
中因微丸的渗滤下沉作用等因素引起的压片不均匀问 药量、生物学性能、药物释放、粒径等。脂质体形状改变
题。因此,只有加强工艺控制才能保证不同批次琥珀酸 可能会引起血液循环时间、肿瘤或器官靶向性、生物分
[17]
美托洛尔缓释片的质量均一、可控 。 布等的改变,影响脂质体的有效性;结构完整性可反映
对于吸入制剂,根据呼吸道生理结构,为使药物有 脂质体药物的载药能力,以及将药物保留在合适的脂
效地分布或沉积在治疗部位,药物的粒径通常在 7 μm 质体结构中的能力;表面电荷决定脂质粒间或脂质粒
以下,粒径过大(>10 μm)或过小(<0.5 μm)均可能导 与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,会影响脂质体稳定性、靶向
[18]
致药物不能有效沉积、疗效降低 ,故对药物的粒度及 性及体内药动学特征;脂质体粒径大小与载药量、药物
粒度分布需要精准控制。例如微流控技术可用来制备 释放和生物学性能密切相关,粒径的微小差异会对药物
微球,通过改变流速可以控制微球的粒径,在通道内通 的释放速率及脂质体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、清除途径
入多种不相溶的溶液使其在微通道内充分剪切并乳化, 及靶向积累等造成显著影响,进而影响脂质体安全性和
一层一层包覆可形成均匀分散的制剂;若流速控制不 疗效 。
[21]
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13期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13 ·1539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