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7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5期
P. 117
行临床查体、鼻咽镜、鼻咽部+颈部磁共振等检查,记录 2 结果
并评价不良反应。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 2.1 两组患者诱导化疗后的近期疗效比较
学毒性两方面:血液学毒性包含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 诱导化疗 3 个周期后,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
少、贫血等;非血液学毒性包含消化道毒性(如呕吐)、过 80.0%,对照组为77.8%,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
敏反应(如皮疹)、周围神经毒性、放射性口腔炎、放射性 (P>0.05),如表4所示。
皮炎等。 表4 两组患者诱导化疗后的近期疗效比较
化疗不良反应参考国际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组别 n CR/例 PR/例 SD/例 PD/例 总缓解率/%
评价系统(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adverse events, 观察组 45 4 32 9 0 80.0
对照组 45 5 30 10 0 77.8
CTCAE)5.0 版进行评价(表 2);放射性皮炎和放射性口 χ 2 0.067
腔炎等放疗急性不良反应参考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 P 0.796
组(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,RTOG)规范进行 2.2 两组患者同步放化疗1、3个月后的CR情况比较
评价(表3)。 同步放化疗 1、3 个月后,两组患者鼻咽部原发肿瘤
表2 化疗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和颈部淋巴结的 CR 率比较,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
不良反应 分级 评价标准 不良反应 分级 评价标准 0.05),如表5所示。
贫血 1 100 g/L≤血红蛋白<正常 呕吐 1 不需要进行干预 表5 两组患者同步放化疗1、3个月后的CR情况比较
值下限 2 门诊静脉补液,需要进行医
2 80 g/L≤血红蛋白<100 g/L 学干预 肿瘤病灶 组别 n 同步放化疗1个月后 同步放化疗3个月后
2
2
3 血红蛋白<80 g/L或需输血 3 需要鼻饲、全胃肠外营养或 CR/例 CR率/% χ P CR/例 CR率/% χ P
治疗 住院治疗 鼻咽部 观察组 45 37 82.2 0.080 0.777 42 93.3 0.212 0.645
4 危及生命,需紧急治疗 4 危及生命 对照组 45 38 84.4 43 95.6
5 死亡 5 死亡 颈部淋巴结 观察组 45 39 86.7 0.450 0.502 42 93.3 1.047 0.306
对照组 45 41 91.1 44 97.8
-1
白细胞减少 1 3.0×10 L ≤白细胞计数< 过敏反应 1 -
9
正常值下限 2 - 2.3 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比较
-1
9
2 2.0×10 L ≤白细胞计数< 3 有症状的支气管痉挛伴有 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30日。至截止日期,两
9
3.0×10 L -1 或不伴有荨麻疹,需要肠外
-1
9
3 1.0×10 L ≤白细胞计数< 治疗,变态反应相关的水肿 组患者均无失访病例,随访率为 100%。共有 5 例患者
9
2.0×10 L -1 或血管性水肿,低血压 出现复发(其中观察组有2例颈部淋巴结复发,对照组有
4 白细胞计数<1.0×10 L -1 4 危及生命,需紧急治疗 2例颈部淋巴结复发、1例鼻咽部复发,均为放射野内复
9
5 - 5 死亡
发);共有16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(观察组9例、对照组7
9 -1
血小板减少 1 75.0×10 L ≤血小板计数< 周围神经毒性 1 无症状
正常值下限 2 中度症状,影响工具性日常 例);共有6例患者死亡(两组各有3例,其中1例为其他
-1
9
2 50.0×10 L ≤血小板计数< 生活活动 原因死亡,其余均为肿瘤相关原因死亡)。两组患者的3
9
75.0×10 L -1 3 重度症状,个人自理能力
3 25.0×10 L ≤血小板计数< 受限 年局部肿瘤控制率和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比较,差异
9
-1
9
50.0×10 L -1 4 危及生命,需紧急治疗 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如表6所示。
4 血小板计数<25.0×10 L -1 5 死亡 表 6 两组患者 3 年局部肿瘤控制和 3 年无远处转移生
9
5 -
存情况比较
-:无此分级
3年局部肿瘤控制情况 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情况
表3 放疗急性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组别 n 例数 百分率/% 例数 百分率/%
不良反应 分级 评价标准 不良反应 分级 评价标准 观察组 45 43 95.6 36 80.0
放射性皮炎 0 皮肤没有发生变化 放射性口腔炎 0 无变化 对照组 45 42 93.3 38 84.4
1 局部皮肤出现滤泡样暗红 1 充血,可有轻度疼痛,无需 χ 2 0.212 0.304
色红斑,干性脱皮或脱发, 镇痛药 P 0.645 0.581
出汗较少 2 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 2.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
2 出现触痛或鲜红色红斑,皮 血液分泌物,中度疼痛,需
肤褶皱处有片状湿性脱皮, 镇痛药 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(3级及以上)发生率显著
或者中度水肿 3 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,重 低于对照组,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(P<
3 皮肤褶皱以外部位有融合 度疼痛,需麻醉药 0.05)。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减少(2 级及以上)、皮疹、呕
的湿性脱皮,凹陷性水肿 4 溃疡、出血、坏死
4 皮肤溃疡,疼痛感剧烈,皮 吐(2 级及以上)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,但差异无统计学
肤出现出血、坏死 意义(P>0.05);两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
1.5 统计学方法 大,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如表7所示。
采用SPSS 23.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。符合正 3 讨论
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±s表示,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 放疗是初治非转移鼻咽癌的治疗基础,接受单纯放
本t检验;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,两组间比较采用χ 2 疗的早中期鼻咽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高达 90% ;但
[1]
检验。检验水准α=0.05。 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,虽然 IMRT 技术显著提高了
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5期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5 ·619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