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3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4期
P. 23
0.80 2004年
2005年
0.70
2006年
0.60 2007年
2008年
0.50 2009年
IT值 0.40 2010年
2011年
0.30 2012年
2013年
0.20
2014年
0.10 2015年
2016年
0 2017年
吉林 山东 甘肃 云南
2018年
2019年
图3 “整体增长”类省份医药产业IT值的变化情况
1.00 2004年
2005年
0.80
2006年
0.60 2007年
0.40 2008年
2009年
0.20
IT值 0 2010年
2011年
-0.20 2012年
2013年
-0.40
2014年
-0.60 2015年
-0.80 2016年
黑龙江 宁夏 天津 重庆 北京 上海 四川 江苏 新疆 2017年
2018年
2019年
图4 “先增后减”和“先减后增”类省份医药产业IT值的变化情况
3 讨论 东北地区应紧跟“东北振兴”发展战略以保持医药产业
本研究对 2004 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转移的特征与 转入态势,需继续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,通过建
趋势进行了研究,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:第一,在空间特 立医药产业集群和配套服务平台来改善医药产业发展
征上,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发生了大规模转移,且各省份 环境,从而提高产业转入承载力;应杜绝低价值、高重复
医药产业转移规模差异明显。第二,从区域分布来看, 的落后工业,引导医药产业由大规模转入向高质量转入
目前国内已形成4个医药产业转入中心,分别是八大综 方向迈进。第三,北部沿海地区的河北、东部沿海地区
合经济区中的东部沿海、东北、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 的浙江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等主要转出地需因势
区;产业转移遵循由区域内到区域间的区位选择模式。 利导调整自身产业结构,“腾笼换鸟”淘汰落后产能,出
第三,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,我国医药产业转移出现梯 台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,重点培育创新型医药产业,逐
度偏离现象,表现为医药产业先由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 步引导低端医药产业链向外转出,促进本地医药产业结
向中、西部地区转移,且倾向于中部地区,再从西部地区 构优化升级;而天津、山东、江苏等医药产业转入地应优
回流至长江中游和东南沿海地区;而黄河中游和北部沿 化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,完善集群配套设施,从转出
海地区则由前期局部向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转移,到后 地引进高技术、高附加值的优质医药产业以促进医药产
期整体跨区域转移。我国各地区医药产业转移存在5种 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上述地区还应加大对外开
演化类型,以“上下波动”“先减后增”“先增后减”类型为 放力度,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,积极引进周边发达
主;多数地区医药产业转移活跃,转移路径保持相对稳 国家的高端医药产业资源,实现区域内医药产业的高端
定,而部分地区则发生了转出地与承接地的角色互换。 化发展。以上地区应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三角一体
为引导我国医药产业转移有效推进,实现各区域间 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导,在发展各
产业有序、协调发展,各地应结合自身产业转移规模和 地优势医药产业集群的同时,加强所属经济区内医药产
趋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医药产业:第一,各地需借助国家 业在知识、技术、资本、人才、平台等方面的沟通协作,推
层面的宏观调控作用,进一步落实《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动转入地与转出地产业交融,实现优势互补,促进各地
指南》及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19年本)》等相关政 产业在区域内的协同发展。第四,长江中游和西南、西
策,促使转入地区优化医药产业结构、巩固竞争优势,并 北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营商
发展新兴产业;指导转出地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,建设 环境,完善产业配套与金融服务体系等软硬件设施,“筑
医药基础设施,同时利用成本和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以发 巢引凤”,并通过优越的投资环境和适宜的政策支持,留
挥产业聚集效应,从而遏制优质医药产业流出。第二, 住转入的医药产业,减少医药企业的二次转出现象;同
中国药房 2022年第33卷第4期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4 ·401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