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7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3期
P. 127

准上市的东莨菪碱贴片           [1,4-5] 。经黏膜给药是指将药物           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,
        制成适宜的剂型施于机体黏膜表面,药物在黏膜局部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者结合起到了“从外治内,内外同治”的作用。张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[15]
        接发挥作用或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体内发挥作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一次性复方中药理疗贴片贴于患儿双侧肺俞穴,连接
        给药方式;相较于经皮给药,经黏膜给药具有更好的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子导入仪治疗小儿急性咳嗽,在有效率、治疗前后咳

                [6]
        物利用度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嗽症状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复方福
            化学药物新型外用制剂的开发较早,但中药新型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尔可定口服溶液治疗组。超声导入是利用超声波促进
        用制剂的发展起步较晚,202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(一部)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,通过影响皮肤细胞及组织产
        载的 100 余种中药外用制剂均为传统外用制剂。近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压力和介质质点的变化,使皮肤角质层及表皮层结构
        来,中药化学、中药药理学、药物分析等相关学科的进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松散无序,使得药物更易透过皮肤,其机制与热效应、空
        和知识积累,为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效应、机械影响、对流运输等有关,具有无创、皮损小、
        础,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。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操作简便等特点       [16-18] 。蔡宝凯 通过超声导入疤痕止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8]
        年来开发的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主要有柴胡挥发油透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软化乳膏治疗烧伤后瘢痕,可有效改善烧伤患者的瘙痒
        贴剂、脑清喷鼻微乳、醒脑静微乳、灯盏花素温敏型鼻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灼痛感,并促进创面愈合,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
        原位凝胶、小半夏汤加味贴剂等              [7-9] 。下文将从中药新        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(不加超声)治疗组。
        型外用制剂技术和剂型两个方面来阐述该类制剂的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促透剂来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性主要是通过
        究进展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化学促透剂、中药挥发油或中药提取物来削弱皮肤
        2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角质层的屏障特性,加强药物的渗透能力 。化学促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9]
            中药外用制剂按给药部位可分为作用于皮肤(包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剂是指可提高药物经皮透过率的化学物质,包括氮酮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0]
        病患部位和经络穴位)和作用于黏膜的制剂 。其中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肉豆蔻酸异丙酯、丙二醇、油酸等              [1,20] 。郑梦梦等 在进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1]
        多数经皮给药的药物通过病患部位的皮肤角质层进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岩藻黄质软膏剂的透皮实验中,发现氮酮、油酸和丙
        活性表皮,再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醇均具有一定的促透作用,尤以 2%氮酮促透性能最
              [11]
        挥作用 ;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是以中医经络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佳。中药挥发油和中药提取物是一类新型促透剂,与化
        为基础,通过体表穴位吸收药物,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促透剂相比,前两者不仅促透皮吸收效果好,对皮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2]
        双重作用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。而药物通过黏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刺激小、毒性低,还能与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[11,22] ,其促透
       (包括肺黏膜、口腔黏膜、鼻黏膜、眼黏膜、直肠黏膜和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有效成分多为单萜或倍半萜类化合物(如薄荷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4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3]
        道黏膜等)给药吸收,可避免首过效应,发挥局部或全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) 。杨娜 发现丁香精油对丹参酮Ⅱ A具有一定的促
        作用。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,阻碍了药物吸收,因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透皮吸收作用;吕智等 对比了不同精油,发现冬青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5]
        通过促透皮吸收方法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性是中药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油、荆芥精油、紫苏精油对丹参酮Ⅱ A、人参皂苷Rg1的促
        型外用制剂技术的研究内容之一;此外,部分药物因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透皮吸收作用较为显著;刘欣妍等 发现花椒挥发油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6]
        解性差,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,而通过载体包封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亲脂性和亲水性药物均具有较好的促透皮吸收作用,将
        既可以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经皮吸收量,还可以根据临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花椒挥发油包载于微乳凝胶后不仅可降低对皮肤的刺
        需要设计成具有缓释或控释作用的外用制剂,提高药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性,而且仍具有与花椒挥发油相当的促透效果;温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7]
        的生物利用度,从而使其发挥更佳的临床疗效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考察了不同浓度薄荷醇对芍药苷透皮吸收作用的
        2.1 促透皮吸收方法的应用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影响,结果显示在芍药苷透皮吸收过程中,不同浓度的
            目前常用的促透皮吸收方法有物理促透和使用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薄荷醇均具有显著促透作用,尤以 1%薄荷醇效果较
        透剂(包括化学促透剂、中药挥发油及提取物)2 种。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。有研究表明,中药挥发油促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+
        中,物理促透皮吸收技术扩大了可用于经皮给药的药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与调节细胞内Ca 平衡、膜电位、细胞膜流动性、角质
        范围,包括离子导入、超声导入等 。中药穴位离子导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细胞间脂质排列等有关          [28-29] 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
        疗法是指通过直流电将中药离子通过穴位导入病变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2 载体包封技术的应用研究
        位进行治疗的方法,可使传统中医外治疗法与现代科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2.1  脂质体、醇质体        脂质体是指具有独特类脂质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0]
        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,作为一种改良的经皮给药治疗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子层结构的微型泡囊 。使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
        段被广泛用于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肿瘤科等疾病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改变皮肤角质层的脂质结构,降低其屏障功能,通
            [13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4]
        治疗 。谢正华等 发现穴位离子导入配合口服中药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过毛囊和皮脂腺双通道实现高效皮内递送,并可以有效
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2年第33卷第3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3  ·373 ·
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   125   126   127   128   129   130   131   1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