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8 - 《中国药房》2021年07期
P. 18
提的是,与化学药不同,由于生物药在免疫原性方面存 4.2 美国相关管理经验的启示及相应建议
在的风险,故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,REMS 更加强调 4.2.1 鼓励多方参与风险管理,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对
对患者的定期检查,以便时刻关注患者的自身免疫、感 生物药的风险进行上市后评估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来
染以及过敏等情况。此外,HCPs 需提供有效的患者咨 源,包括从患者登记到就诊的记录以及纸质或电子治疗
询途径,并提醒患者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,了解患者 数据等。目前,我国正在建立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
用药后情况,及时监测并报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。同 (MAH)为主体的上市后管理和药物警戒管理体系。在
时,制药企业需建立专门的产品网站,提供联系方式和 当前生物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,单抗类药物、生物类
患者反馈系统,通过多途径的沟通交流,以降低不良反 似药等陆续上市,而在医疗机构、患者等对生物药的认
应的发生风险,支持REMS系统的运作。 知度不高的背景下,建议我国规定 MAH 在承担主体责
3.3 加强上市后研究,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 任的同时,应尽可能吸纳利益相关方参与上市后管理。
笔者通过对2016-2020年美国FDA批准的化学药 一方面,持有人可就上市生物药用药特殊性与安全性风
和生物药开展上市后研究的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后发现, 险,针对医疗机构、医务人员、零售药店、患者等开展用
相较于化学药平均 5 423 天的上市后研究持续周期,生 药教育和培训,提高各方对生物药用药特性的理解及对
物药上市后研究平均周期为 6 507 天,可见对生物药的 其潜在风险的认识。另一方面,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
上市后风险更强调持续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。而FDA通 可借助医疗机构资源,开展生物药用药处方以及用药患
过要求生物药上市申请人实施上市后研究,可以有效弥 者等信息登记管理,加强患者用药回访管理,保障用药
补新药上市时存在未被发现的风险的缺陷;另一方面, 记录的可追溯性,以便及时发现并报告用药风险和不良
通过评估已知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,对相应不良事件加 反应。
强监测,可以及时发现或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,确 4.2.2 建立有效沟通途径,提升患者用药风险意识 患
保患者用药安全。并且生物药上市申请人每年按时提 者作为药品使用者,受药品安全风险的直接影响。因
交研究进展报告,可进行长期持续监测与评估,以降低 此,美国FDA一直强调保障患者在上市后风险管理中的
生物药的潜在风险。此外,FDA在REMS中亦要求申请 参与度与权益。为更好地在我国实施生物药上市后风
人定时提交风险评估报告,以保证对上市生物药长期动 险管理,建议MAH可以建立并维护生物药专题网站,公
态的监管。 开药品详细信息,包括说明书、用药指南、注意事项,甚
4 我国生物药上市后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改进 至严重不良反应警告等,以供公众自主查阅学习。此
4.1 我国上市后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外,建议MAH在网站上提供直接沟通途径,以获得及时
2019年,我国新修订的《药品管理法》中第七十七条 的反馈。
提出,“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制定上市后风险管理 另一方面,我国需要促进医患双方对生物药可能存
[20]
计划,开展上市后研究,加强持续管理” 。在其配套规 在的风险开展有效沟通,并提供患者用药咨询的途径,
章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》第三十九条中规定,“药品审评 保障患者对所用药物的知情权和所用药物存在风险的
中心必要时需在药品注册证书的附件中附药品上市后 知晓,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。同时,我国还需针对生
[21]
研究要求” 。 物药上市后风险进行专门化管理,通过发放生物药专药
在宏观层面,尽管我国通过法律法规对药品上市后 专用的用药指南或宣传手册等方式,鼓励患者了解所使
管理做出了要求,但目前我国上市后风险管理活动主要 用药物,提高患者风险意识并进行自我用药管理。
集中在药物警戒制度的建设,对于上市后研究的具体要 4.2.3 推进上市后研究,加强持续监测与管理 目前我
求,我国尚未制定系统、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指南。在微 国药物警戒制度仍在建设中,但药物警戒活动主要围绕
观层面,由于我国医患之间因医药专业性导致的沟通困 不良反应监测开展工作,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方面仍有所
[22]
难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,制药企业与医疗 欠缺 ,且尚未建立专门针对生物药上市后风险管理的
服务提供方进行有关产品的学术交流较少等问题的存 法规或指南。建议我国进一步完善上市后研究管理制
在,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仍缺乏覆盖制药企业、医 度,对新上市生物药的临床用药安全性进行及时监测,
院、药师、患者等在内的沟通机制与平台,难以从微观层 与 MAH 保持沟通并提出研究要求。在此过程中,需要
面做好上市后风险管理。尤其对于生物药而言,其在我 制定详细的配套技术指南以提供行业指导,并建立信息
国上市时间较短,且正处于密集研发与申报的阶段,对 公开制度,将相关研究信息通过网站等途径进行公开,
于其上市后管理的要求,应积极发挥各利益相关者作 提高公众对生物药临床使用和上市后研究的认知度,促
用,建立上市后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的科学体系。 进相应研究的顺利进行。
·780 · China Pharmacy 2021 Vol. 32 No. 7 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7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