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9 - 《中国药房》2021年07期
P. 129
物或敲除海马 AMPKα可阻断二甲双胍的抗抑郁作用, 区细胞排列紊乱、数量减少、染色变浅,细胞之间的间隙
提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通过激活 AMPK 来治疗应激性 增大;使用二甲双胍干预后,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
[46]
抑郁症的可行性 。另有研究表明,二甲双胍可增强慢 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快感缺乏、绝望无助和认知障碍
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和原代培养神经元 等抑郁表现得到改善,并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到大鼠海马
[54]
中AMPK的磷酸化从而改善抑郁症状,并且抑制AMPK 的异常结构变化有所修复 。另有研究表明,长期使用
激活的化合物在体外可完全阻断二甲双胍的上调组蛋 二甲双胍可促进小鼠海马神经发生改变,使海马神经逐
白乙酰化、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表达和突 渐修复,从而改善抑郁症状,提示二甲双胍可以修复抑
触重塑的作用,表明AMPK激活可能是抗抑郁治疗的重 郁导致的海马形态结构紊乱 。还有研究表明,AMPK
[56]
[47]
要机制之一 。 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以及体内海马组织中大量表
2.2.3 抑制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和磷酸 达,二甲双胍可能是通过先激活 AMPK,再进一步修复
化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(CREB)是大脑发育 受损的海马结构 。由此可见,二甲双胍的抗抑郁作用
[57]
和神经发生中的主要转录因子,其磷酸化形式为激活状 可能是通过直接修复受损的海马结构、激活 AMPK,或
态,多种蛋白激酶可使该转录因子磷酸化并将CREB转 是二者共同作用的机制来实现的。
[48]
化为其活性形式 。CREB 可作用于 DNA 并促使产生 2.4 其他机制
BDNF 蛋白,这对神经发生和神经元的发育很重要 。 抑郁症的病因复杂,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。目
[48]
磷脂酰肌醇 3 激酶(PI3K)可以激活脑细胞中的蛋白激 前,较为公认的发病因素有遗传因素、生化因素和心理
酶B(Akt),并且在该蛋白激活之后,参与神经变性的糖 素质因素等;其中生化因素以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在抑
原合酶激酶 3(GSK3)将被抑制,从而保护细胞免受 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认可度较高,该假说认为抑郁症与人
[49]
GSK3 的神经变性作用 。有研究表明,二甲双胍可通 类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(如 NE、5-HT、
过调节 CREB/BDNF 和 Akt/GSK3 信号通路抑制 GSK3 DA含量降低等) 。有小样本研究表明,二甲双胍在改
[58]
水平升高,并使Akt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降低,从而抑 善 PCOS 患者心理状态和异常情绪的同时,也能改善血
制氧化应激和炎症,还可抑制行为变化(如焦虑、抑郁)、 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,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
[50]
认知障碍和运动活动障碍 。因此,二甲双胍的抗抑郁作 证 。
[59]
用可能是通过上述途径触发了神经保护性屏障的形成。 3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人群及剂量特征
2.2.4 其他抗炎、抗氧化机制 有研究表明,肿瘤坏死
鉴于抑郁症治疗的复杂性,目前有关二甲双胍对抑
因子α(TNF-α)水平的升高与抑郁症也相关,而二甲双胍 郁症有益作用的证据需要进一步探讨。性别差异是要
可降低 TNF-α水平 。近年有报道称,二甲双胍可在慢 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,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与性别
[51]
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(CUMS)模型小鼠中通过胰高血 [60]
密切相关 。另外,在使用二甲双胍发挥抗抑郁疗效的
糖素样肽 1(GLP-1)依赖机制渗透到脑下垂体、额叶皮
同时,应尽可能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,故需要关注临床
质和海马区,从而发挥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。另有研
[52]
上二甲双胍产生有益效果所需的剂量。研究发现,二甲
究表明,二甲双胍除了具有增强 GLP-1 活性的作用外,
双胍用于改善抑郁症的剂量与治疗 T2DM 的用法用量
还可能参与了抗氧化防御的激活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
相似,都是从小剂量开始,再逐渐增加至维持剂量,且研
高,这种类型的激活可能参与了防止某些神经退行性变
究期间均未报道有不良反应发生,说明在这种剂量下使
的神经保护过程 。此外,有报道称,二甲双胍在口服
[50]
用二甲双胍的安全性较好 [21,24,26] 。二甲双胍抗抑郁的人
给药6 h后,可在Wistar大鼠大脑中达到药物浓度峰值,
群及剂量特征见表1。
脑组织与血浆的药物浓度比值为0.99,表明二甲双胍具
表1 二甲双胍抗抑郁的人群及剂量特征
有较高的血脑屏障渗透率,能有效到达大脑并发挥药
不良反 使用
[53]
效 。由此可见,二甲双胍可通过多种渠道发挥抗炎、 研究对象 例数 年龄,岁 用法用量 应情况 时间 文献
抗氧化作用,从而改善抑郁症状。 T2DM合并抑 58 40~65 起始每天2次,每次0.5 g;服用1周后若血糖控 无 6个月 [21]
2.3 直接修复受损的海马结构 郁症患者 制不佳,则第2周开始逐渐将剂量增加至每天3
次,每次0.5 g,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每天2.0 g
大脑的海马区域是应激反应的作用靶点区域,在情
PCOS患者 53 27.6(均值) 每天2次,每次0.85 g 无 3个月 [24]
绪反应和学习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海马区损伤与 PCOS患者 44 15~45 第1周每天1次,每次0.5 g;第2周每天2次,每 无 3个月 [26]
[54]
抑郁症的发生、发展有密切关系 。在正常情况下,海 次0.5 g;此后每天3次,每次0.5 g
马神经元结构完整、染色均一、细胞排列整齐;但慢性应 4 结语
激会使海马的功能和形态发生异常改变,表现为海马体 目前,有较多临床和动物研究表明,二甲双胍具有
积缩小、神经发生减少、神经元回路中断、树突状过程缩 抗抑郁作用,其主要的机制包括降低血糖、改善IR、降低
[55]
回和神经元丧失 。有研究表明,海马 CA1、CA3 区对 支链氨基酸水平、刺激 5-HT 释放、抗炎、抗氧化以及直
慢性应激的反应最为灵敏,抑郁模型大鼠的CA1和CA3 接修复受损的海马结构等。因此,对于T2DM合并抑郁
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7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. 32 No. 7 ·887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