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 - 《中国药房》2020年第24期
P. 9
州大学开展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时间较早,而其余多 跃在药品犯罪研究领域,最早出现的是常州市公安局食
数机构在2010年左右开始相关研究。 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支队(2017年) 。
[3]
表 1 发文量前 10 位的研究机构发文量和首次发文年 2.3 研究学科视角
份统计结果 为考察我国危害药品安全犯罪领域的研究视野开
Tab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- 阔程度与研究角度丰富程度,本研究对纳入文献的学科
lished by the top 10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分布进行了分析。药品犯罪治理涉及的具体学科分支
the year of first publication 众多,具有跨学科、多层次、多角度的特点,包括但不限
序号 机构 发文量,篇 首次发文年份 于法理学、行政法学、刑法学、犯罪学、侦查学、社会学、
1 东北师范大学 19 2011年 药学、药事管理、生物制药等。从纳入文献涉及到的学
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8 2014年
3 华东政法大学 15 2011年 科来看,可归纳为法学、公安学、自然科学和其他(经济
4 北京师范大学 12 2012年 学与社会学等),详见图3。
5 郑州大学 11 1995年
其他43篇,9.09%
6 南京大学 10 2009年
7 西南政法大学 10 2005年
8 中国药科大学 9 1999年 自然科学27篇,5.71%
9 南京师范大学 8 2011年
10 最高人民法院 8 1993年
法学214篇,45.24%
2.2.2 学术群体的规模变化
对研究机构按时间进行统计,绘制时区分布图,可
以反映不同时期内相关学术群体的规模变化情况,结果
公安学189篇,39.96%
见图2。由图2可见,在研究探索期,参与研究的主体极
图3 研究学科视角分布图
少,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和郑州大学法学院等零星出
Fig 3 Research discipline perspective distribution
现的研究机构为主。
map
由图3可见,最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于法学(共214
篇,占45.24%),其中刑法学研究(160篇)占到了近四分
之三的比例,其次是行政法与诉讼法学(54篇)。法学研
究多从药品安全立法动态与重大药害事件出发进行应
然层面的研究,主要围绕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相关刑事政
策、立法问题、司法问题与刑法价值等主题展开,以回应
型研究为主。
公安学的研究仅次于法学(共 189 篇,占 39.96%),
年份
图2 研究机构时区分布图 主要包含侦查学与犯罪学角度的研究。公安学研究多
从时下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现状与执法实践出发,是偏向
Fig 2 Time zone distribution chart of research institu-
tions 实然层面的研究,其中犯罪学研究主要关注危害药品安
在研究转型期,研究机构开始增加但数量依旧较 全犯罪行为、犯罪现状、犯罪特征、犯罪成因与犯罪治理
少,高校类研究机构主要新增吉林大学法学院(1998 等实体性问题,侦查学研究则围绕药品类犯罪线索、取
年)、沈阳药科大学(2004 年)、西南政法大学(2005 年) 证、鉴定、案件移送、行刑衔接等程序性侦查困境、成因
等;在这一阶段,各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开始加入危 与对策等展开分析。
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的行列。 自然科学的研究虽然不是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
在研究蓬勃期,我国新增的相关研究机构数量急剧 中的主流学科,但该类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(共 27
增多,学术群体规模显著扩大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:第 篇,占5.71%)。在对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的打击中,假劣
一,核心研究机构凸显,形成了以东北师范大学、华东政 药品的辨别与鉴定是犯罪认定的基础和疑难案件定性
[4]
法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主的4个 的关键,不少学者基于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、红外光谱分
[5]
[6]
学术研究群体。第二,数个立足于食药安全治理的跨学 析技术 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等对假劣药品的结构
科研究中心成立,并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。例如,依托 鉴定与含量测定展开研究,为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执法办
于高校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 案效率和准确度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。
[1]
中心等 。第三,随着越来越多省市食品药品环境犯罪 2.4 研究热点聚焦
侦查队伍的成立,各地食品药品环境侦查支队也逐渐活 关键词可以体现出文献的核心要点,是对文献内容
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4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24 ·2947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