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4 - 2020年21期
P. 104
强利尿以增加尿量,3 d 后患者肌酐水平逐渐回落至 78 浓度持续监测并及时调整给药剂量以保证疗效,同时要
μmol/L。 对负荷剂量进行首剂加量,以利于更快达到血药浓度。
3 讨论 3.2 ARC对抗菌药物药动学的影响
3.1 替考拉宁给药剂量选择与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 ARC 患者较多出现在危重症患者中,国外研究发
替考拉宁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革兰氏阳性菌 现,年龄小于 50 岁、创伤、序贯器官衰竭估计(SOFA)评
感染,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抑制细菌生 分≤4 分是 ARC 的高危因素 [1,15-16] 。这一研究结果有助
[11]
长繁殖 。对于一般感染的患者,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 于 ARC 患者的识别。ARC 可使药物血药浓度下降,导
应达到 10 mg/L 以上;对于严重感染(骨和关节感染、败 致抗菌药物的应用变得更加复杂。有多项研究证据显
血症、心内膜炎等)的患者,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应达到 示,ARC 可使β-内酰胺类药物和万古霉素的暴露量下
[5]
15~30 mg/L 。Tobin CM 等 对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分 降,从而升高了临床治疗失败率 [17-18] 。本研究结果显示,
[12]
析(1994-2006 年)的结果显示,血药谷浓度<10 mg/L ARC 组患者更年轻、白蛋白水平更低,测定的替考拉宁
第4剂给药前和第8~10剂给药前的血药谷浓度均显著
的患者比例逐年下降,从 1994 年的 23%下降到 2006 年
低于肾功能正常组,这与其他抗菌药物在ARC患者中的
的13%;而浓度10~60 mg/L的患者比例在2006年已达
研究结果 [17-18] 类似。替考拉宁的药动学特点为蛋白结合
到89%。该研究结果表明,部分患者需要提高替考拉宁
率(PBR)相对较高(90%~95%) 。有多项研究表明,
[5]
的初始剂量或者增加其负荷剂量的使用时间。Ueda T
低白蛋白水平可暂时增加替考拉宁的游离药物浓度,导
[13]
等 将替考拉宁的目标血药谷浓度设定在15~30 mg/L,
致药物的代谢排泄加快、分布容积增加,从而导致患者
其中一组患者(n=78)予以替考拉宁 6 mg/kg,q12 h,给
的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不达标 [19-20] 。在本研究中,ARC
药2 d后改为6 mg/kg,qd;另一组患者(n=60)予以替考
组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组患者感染程度更重、感染性休克
拉宁 10~12 mg/kg,q12 h,给药 3 d 后改为 6 mg/kg,qd。
患者比例更高、白蛋白水平普遍更低,这可能也是导致
结 果 显 示 ,两 组 患 者 的 血 药 谷 浓 度 达 标 率 分 别 为
ARC 患者的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水平低于肾功能正常
25.6%、68.3%(P<0.001)。该研究结果表明,起始负荷
组的原因之一。ARC组患者第4剂给药前和第8~10剂
剂量加量后,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会明显提高。
给药前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 61.1%和 72.2%,较肾
[14]
石晓丽等 通过对 51 例替考拉宁使用者的血药谷浓度
功能正常组偏低,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这可能与本研
进行分析后发现,血药谷浓度与负荷给药剂量相关,同
究纳入的病例样本量少有关。从本研究结果来看,ARC
时与临床疗效也具有相关性,使用负荷剂量的患者血药
组患者的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不高,还有进一步
谷浓度要明显高于使用低剂量的患者(P<0.05)。51例
提高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的空间。笔者建议ARC患者
患者中,建议增加用药剂量的有12例,建议适当减少剂
可予 800 mg,q12 h×3 剂的负荷剂量,维持剂量为 8~12
量或延长给药间隔的有5例;对血药谷浓度监测患者进
mg/kg,qd,以使血药谷浓度快速达标。
行剂量调整后,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、不良反应发生
3.3 替考拉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
率降低。
本研究中肾功能正常组患者革兰氏阳性菌目标性
本研究结果显示,ARC组和肾功能正常组患者在替 治疗时细菌清除率和临床有效率均较高,说明替考拉宁
考拉宁高负荷剂量方案下第4剂给药前血药谷浓度迅速 具有良好的疗效。虽然ARC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
达标,达标率分别为 61.1%、78.9%;两组在维持剂量下 革兰氏阳性菌清除率均低于肾功能正常组,但是差异均
第 8~10 剂给药前血药谷浓度均有进一步升高,与第 4 无统计学意义。两组患者在替考拉宁负荷剂量下和维
剂给药前血药谷浓度比较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,其中 持剂量下的血药谷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,但临床疗效无
肾功能正常组患者在维持剂量下的血药谷浓度达标率 显著性差异,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:一方面,每组
近90%。以上结果说明,目前起始负荷加量的给药方案 患者均有一定比例的混合菌感染,临床疗效的评价需要
是合理的,且随着维持剂量多次给药后药物浓度具有进 综合分析混合菌清除情况,需依靠联合抗感染方案的总
一步升高的可能,需要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和药物相关毒 体评价,判断较为复杂;另一方面,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
副作用,以便及时调整维持剂量。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血 为目标性使用替考拉宁的患者,但是因多方面原因有些
药谷浓度的达标率比较,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,笔者 患者存在用药疗程不足的情况,导致无法准确评价其最
分析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小有关,还需要进一步 终疗效;此外,本研究样本量小,还有待进一步收集患者
开展大样本研究,并增加替考拉宁的负荷剂量以提高谷 扩大样本量后进行评价。
浓度达标率。替考拉宁静脉注射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 本研究中未清除的 10 株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屎肠
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,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替考拉宁血药 球菌(4 株)、金黄色葡萄球菌(6 株),其中有 2 株为替考
·2654 ·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21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1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