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3 - 202006
P. 133
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不同给药系统中的应用
进展 Δ
#
*
杨 坛 ,奉建芳,张 倩,张 玮(桂林医学院药学院,广西 桂林 541004)
+
中图分类号 R944.1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-0408(2020)06-0763-06
DOI 10.6039/j.issn.1001-0408.2020.06.25
摘 要 目的:综述壳聚糖(CS)衍生物胶束功能化修饰及其在不同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,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
考。方法:以“壳聚糖”“胶束”“给药系统”“Chitosan”“Micelle”“Drug delivery system”等为关键词,组合查询1995年1月-2019年5
月在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、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,对其各衍生物胶束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不同给药系统中的
应用进行综述。结果与结论: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78篇,其中有效文献37篇。CS作为一种性能优良、可修饰性强、生物相容性高
的天然高分子材料,可通过疏水骨架、长循环、P-糖蛋白抑制、靶向、刺激信号响应等多种功能化修饰装载疏水性药物,制成CS衍
生物胶束,在黏膜给药、眼部给药、口服给药等多种给药系统中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。目前,CS衍生物胶束在解决难溶性药
物溶解度、促进药物渗透、增强靶向、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,但多停留在体外研究,且对详细作用机制的研究较
少。若要将其成功应用于临床,尚需对CS衍生物胶束的体内稳定性、药物释放度、药物靶向效率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考察。
关键词 壳聚糖;胶束;纳米载药系统;给药途径
壳聚糖(Chitosan,CS)是自然界唯一大量存在的高 体内过程的针对性改造,改善药物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、
分子碱性氨基多糖,其性质稳定,且生物相容性高 。 排泄特征,是改善药物传输性能、增强疗效的重要方法
[1]
CS作为一种亲水聚合物,其主链上大量存在的—OH和 和研究方向。为明确 CS 衍生物胶束的相关研究进展,
—NH2可经疏水性修饰成为两亲性物质,从而形成聚合 笔者以“壳聚糖”“胶束”“给药系统”“Chitosan”“Mi-
物胶束。CS 衍生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(CMC)低,能 celle”“Drug delivery system”等为中英文关键词,组合查
耐受溶剂稀释,且由于聚合物链的“纠缠”,保持了胶束 询 1995 年 1 月-2019 年 5 月在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、
的稳定性,因此其在新型载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独特优 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。结果,共
势 。同时,修饰基团的多样性赋予了胶束靶向、长循 检测到相关文献 478 篇,其中有效文献 37 篇。现对 CS
[2]
环、刺激关键信号响应等多种特性。目前,CS衍生物胶 衍生物胶束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各种给药途径中的应
束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作用:稳定或保护药 用进展进行综述,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。
物;促进药物吸收,改善生物利用度;载体靶向;延缓或 1 CS衍生物胶束的功能化修饰
控制药物释放等 。通过 CS 衍生物胶束可实现对药物 1.1 疏水骨架功能化修饰
[3]
[15] 罗达尚.新修晶珠本草[M].成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 [20] 玉妥·萨玛云丹贡布.玉妥本草[M].百慈藏文古籍研究
2004:315-317. 室,编校.北京:中国藏学出版社,2007:230-231.
[16] 嘎务.藏药晶镜本草[M].2 版.北京:民族出版社,2018: [21] 德斯·桑杰甲措.蓝琉璃[M].拉萨:西藏人民出版社,
281. 1982:286.
[17] 亨蒂嘎巴.度母本草[M].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,编校.北 [22] 达木曼然巴.甘露要义八支秘诀解析[M].措如·罗追加
京:中国藏学出版社,2007:110. 措,整理.成都:四川民族出版社,2007:3.
[18] 白若杂纳.本草绿松石串[M].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,编 [23] 帝玛尔·丹增彭措.晶珠本草[M].北京:民族出版社,
校.北京:中国藏学出版社,2007:52-53. 1986:374.
[19] 白若杂纳.词义注解五部[M].尕藏多杰,整理.北京:民族 [24]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.藏医药大辞典[M].北京:民族出版
出版社,2006:139-143. 社,2006:857-857.
[25] 西藏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.中华藏本草[M].上海:上海科
Δ 基金项目: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(No.81760718,No.815-
学技术出版社,1999:727-729.
73623)
[26] 格桑顿珠.藏药金穗本草诠释[M].拉萨:西藏人民出版
* 硕 士 研 究 生 。 研 究 方 向 :药 剂 学 。 电 话 :0773-2295200。
社,2015:38-39.
E-mail:674107854@qq.com
(收稿日期:2019-11-01 修回日期2020-02-06)
# 通信作者: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:新型纳米给药系
统。电话:0773-2295200。E-mail:22437564@qq.com (编辑:孙 冰)
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6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6 ·763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