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5 - 《中国药房》2025年16期
P. 15
[67]
推荐意见荐意见10::美罗培南的谷浓度宜≤32 mg/L,以减
的用药调整方案 。 推
对于肾功能正常或肾脏 CL 增加的患者,由于美罗 少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培南的半衰期较短,并且重症感染时血流动力学改变较 对于非重症感染,与其他碳青霉烯类药物相似,美
为显著,故一般认为美罗培南在给药 4~5 剂后达到稳 罗培南%fT>MIC 的靶值为≥40%~50% [9,77] ;对于重症
[68]
态 。因此,美罗培南可于给药 4~5 剂后进行 TDM 检 感染,其%fT>MIC的靶值≥100%,有研究认为,谷浓度
测,并于血流动力学或肾功能等病理生理状况改变较大 达到4倍的MIC(4×MIC),可获得更佳疗效 。
[78]
时进行 TDM 检测。对于危重患者,可于给药 1~2 剂后 在不良反应方面,一般认为美罗培南安全性较好。
[68]
早期监测谷浓度 ,以确保患者的PK/PD参数能够尽早 然而有研究表明,美罗培南的神经毒性 [79―80] 、肾毒性 [80―81]
达标。对于肾功能异常患者,宜根据临床治疗目标,结 与血药浓度水平相关。当谷浓度高于 64.2 mg/L 及
合患者肾替代治疗方案,设计个体化采样时间。 44.45 mg/L时,发生神经毒性和肾毒性的风险增加 [79,81] 。
2.5 PK/PD参数计算方法 因此,须避免美罗培南谷浓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,特别
推荐意见荐意见8::推荐采用经典PK一室或二室模型与一
推 是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,应及时调整用药。建议根据
级消除公式进行美罗培南 PK/PD 参数计算。在已有临 临床常见的美罗培南目标致病菌的MIC折点,结合美罗
床可适用的PPK模型时,可根据模型通过贝叶斯反馈进 培南的 PK/PD 目标调整给药策略。无耐药菌感染病原
行PK/PD参数计算。 学证据的患者,美罗培南谷浓度的临床参考值上限应低
已发表的 PK 研究表明,美罗培南的体内血药浓度 于耐药菌 MIC 折点(8 mg/L)的 4 倍,即 32 mg/L [37,82―83] 。
变化规律符合一室 [69―70] 或二室模型 [71―72] 。由于二室模型 对于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患者,更高的美罗培南谷
需要多点采样及复杂运算,具有临床实践与推广局限 浓度可能有利于临床治疗 。一项系统评价报道了美
[84]
性,并且未见有证据支持二室模型相较一室模型对美罗 罗培南在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(carbapenem-resistant en‐
培南PK参数估算的准确度有较大提升。基于准确性与 terobacteriaceae,CRE)感染中的临床应用,结果表明,基
临床可操作性的权衡,现有的美罗培南PK/PD参数计算 于TDM优化PK/PD的大剂量持续输注方案,使谷浓度≥
方法均采用一室模型,以一级消除公式进行相关参数计 (1~4)×MIC 或稳态血药浓度(css )≥(4~8)×MIC,对
算 [73―74] 。基于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药动学公式,在美罗 于MIC≤32 mg/L的CRE感染仍是有价值的选择 。
[2]
培南多次输注给药达到稳态时,血药浓度可根据如下公 2.7 TDM报告解读及基于血药浓度的用药调整
式计算 : 推
[65]
推荐意见荐意见 11::%fT>MIC 结果低于监测目标或谷浓
D D
·t
·t
Ct= ·(1-e - K a )+ ·(e - K a -1)· 度低于监测目标时,可根据患者情况,结合临床疗效,通
K ·V ·T in K ·V ·T in 过延长滴注时间(一般2~4 h)、增加给药频次或提高单
a
d
a
d
e -K ·t 次给药剂量来调整用药。
a
e -Ka·t ·
推荐意见荐意见12::谷浓度高于临床治疗警戒值或出现与
1 - e -K ·t 推
a
式中,Ct指t时间的血药浓度;D指给药剂量;Ka指吸 美罗培南浓度过高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时,应结合临床
收速率常数;T in指药物注射时长。 治疗与患者病理生理水平,通过减少给药频次或剂量甚
利用 2 个不同消除相时间点的血样检测结果,可以 至停药来调整,以降低神经毒性与肾毒性的发生风险。
拟合出最佳的Ka与Vd,进而结合MIC具体数值或目标折 美罗培南的TDM报告必须包含基本的患者人口统
点,计算%fT>MIC。具体公式如下: 计数据、送样检测科室、采集标本类型、标本采集时间、
F ·D 检测实验室收样时间、标本序列号/条形码、检测设备与
a
(e K ·T in - 1)·(1 - u )
1 a MIC·K ·V ·T
fT>MIC= ·ln a d in 方法、检测结果以及目标参考范围等基本信息。美罗培
K K ·(T in - τ)
a
e a a - 1 南TDM检测的定量下限取决于实验室自建方法的灵敏
式中,fT>MIC 指游离药物超过最小抑菌浓度时 度,并且在不同实验室之间会有所不同。低于定量下限
[85]
间;Fu:游离药物分数;τ指给药间隔时间。 的浓度应报告为“<定量下限” ,高于定量上限的浓度
当已有特定目标患者的美罗培南PPK模型时,可以 应报告为“>定量上限”,或根据临床检测需求在适当稀
根据 PPK 模型通过贝叶斯反馈进行 PK/PD 参数的计 释后重新检测。必要时,根据TDM报告中列出的信息,
算 [74―75] ,但需要明确模型在不同患者中的适用性 [30,76] 。 再次核验原始数据与报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。对于需
2.6 PK/PD监测目标 要进行结果解释或用药调整的情况,建议有经验的临床
推荐意见荐意见9::对于非重症感染,推荐美罗培南的监测
推 药师根据 TDM 报告和患者的疾病状况,提出个体化用
[86]
目标值为%fT>MIC 为≥40%~50%。对于重症感染, 药调整建议 。
推荐美罗培南的监测目标值为%fT>MIC≥100%,即谷 美罗培南 TDM 的报告解读,需首先明确送检标本
浓度≥MIC。 是否符合检测要求,包括采样时间的准确性以及美罗培
中国药房 2025年第36卷第16期 China Pharmacy 2025 Vol. 36 No. 16 · 1961 ·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