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6 - 《中国药房》2023年16期
P. 76

药物,如碳青霉烯类、替加环素等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2 两组患者的微生物学疗效比较
          1.3 疗效评定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除/   部分清除/  假定清除/  未清除/  假定未清除/ 微生物清除率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别
          1.3.1 临床疗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(%)   例(%)   例(%)   例(%)  例(%)    %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(n=48) 12(25.00)  7(14.58)  5(10.42)  17(35.42)  7(14.58)  50.00
              根据《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》将临床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察组(n=48) 16(33.33)  10(20.83)  9(18.75)  8(16.67)  5(10.42)  72.92 a
          效分为——(1)有效:症状、体征、病原微生物学和各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:与对照组比较,P<0.05。
          检验、检查指标均明显好转;(2)无效:患者病情未改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著低于同期对照组(P<0.05);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WBC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]
          或加重,需更换其他抗菌药物 。有效率=有效例数/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结果见表3。
          例数×100%。
          1.3.2 微生物学疗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、WBC、PCT、CRP 比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x±s)
              根据《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》将微生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别        时间点    体温/℃  WBC/(×10  L ) PCT/(ng/mL)  CRP/(mg/L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学疗效分为——(1)清除:用药后感染部位未培养出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(n=48)  治疗前  38.17±1.13  11.73±6.62  7.54±16.00  126.08±81.53
          病原菌;(2)部分清除:用药后感染部位有1种或多种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疗后   37.45±0.88 a  10.50±3.69  0.71±0.72 a  79.08±46.14 a
          原菌被清除,或病原菌菌量明显减少;(3)假定清除: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察组(n=48)  治疗前  37.85±0.92  11.78±8.82  10.19±21.30  158.74±85.28
          药后症状、体征消失,但未获得标本培养结果;(4)未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疗后   37.06±0.71 a  10.04±2.76  1.15±1.14 a  40.57±43.26 ab
          除:用药后感染部位仍培养出原病原菌或其他新的病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:与同组治疗前比较,P<0.05;b:与同期对照组比较,P<0.05。
          菌,且菌量未减少或增加;(5)假定未清除:无效且未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
          得标本培养结果 。微生物清除率=(清除例数+部分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疗28 d后,两组的康复出院、转普通病房、死亡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]
          除例数+假定清除例数)/总例数×100%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者比例比较,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结果
          1.4 观察指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见表4。
             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(停药后 3 d)的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[例(%)]
          温 、白 细 胞(white  blood  cell,WBC)、C 反 应 蛋 白(C-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别             康复出院        转普通病房         死亡
          reactive protein,CRP)、降钙素原(procalcitonin,PCT);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(n=48)      4(8.33)      25(52.08)  19(39.58)
          药后28 d,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,包括康复出院、转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察组(n=48)      7(14.58)     30(62.50)   11(22.92)
          普通病房、死亡情况;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腹泻、药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
          性肝损伤、急性肾损伤、神经系统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
          生情况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疗期间,两组患者腹泻、药物性肝损伤、急性肾损
          1.5 统计学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伤、神经系统异常发生率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,差
              采用SPSS 26.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计量资                     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结果见表5。
          料以x±s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;计数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
          料以率表示,采用 χ 检验。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组别      腹泻/例(%) 药物性肝损伤/例(%) 急性肾损伤/例(%) 神经系统异常/例(%)总发生率/%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疗效的因素。检验水准α=0.05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(n=48) 12(25.00)  2(4.17)  5(10.42)  0(0)  39.58
          2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察组(n=48) 9(18.75)  4(8.33)  3(6.25)  1(2.08)  35.42
          2.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6 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
              观察组中有33例患者为有效,有效率为68.75%;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(56 例)和无效组
          照组中有23例患者为有效,有效率为47.92%;观察组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40例),以患者年龄、性别、合并症等为指标进行单因素
          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(P=0.038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析。结果显示,高龄、肺部感染、接受CRRT及单药治
          2.2 两组患者的微生物学疗效比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疗可能是导致CRO感染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(P<0.05),
              观察组患者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(P=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CAZ/AVI、延长用药疗程、联合碳青霉烯类可能是提
          0.021),结果见表 2。此外,观察组未清除患者中有 1 例
          检出CAZ/AVI耐药菌株,对照组患者未检出多黏菌素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治疗有效率的有利因素(P<0.05)。结果见表6。
          耐药菌株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 上 述 分 析 中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的 因 素 纳 入
          2.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、WBC、PCT、CRP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gistic 回归分析,结果显示,肺部感染、接受 CRRT 治
              治疗前,两组患者的体温、WBC、PCT、CRP比较,差                     疗可能是导致 CRO 感染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,使
         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治疗后,两组患者的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 CAZ/AVI、延长用药疗程可能实现临床获益。结果
          温、PCT、CR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,且观察组CRP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见表7。


          · 1986 ·    China Pharmacy  2023 Vol. 34  No.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药房  2023年第34卷第16期
   71   72   73   74   75   76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 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