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5 - 《中国药房》2023年5期
P. 135
为 31%,表观分布容积较低且对脂肪组织具有低渗透 方案。尽管许多医院临床应用利奈唑胺时未进行
[9]
性 。有关研究发现,利奈唑胺结合和游离的药物血浆 TDM,但儿童和成人的传统剂量可能会导致一部分患者
[10]
浓度在重症患者个体间表现出5~7倍的差异 。 的血药浓度在有效区间以下或过量。在某些特殊人群
1.3 代谢 中,如老年患者、肾功能不全患者、幼儿和青少年,常规
利奈唑胺通过吗啉环氧化代谢为两种具有药理活 用药剂量存在着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。为了最大限度
性的代谢产物:氨基乙氧基乙酸代谢产物和羟乙基甘氨 地提高疗效并保证安全性,临床医师应使用 TDM 和已
[11]
酸代谢产物,该代谢过程涉及酶和非酶途径 。 被验证的 PK 阈值,尤其是对于长期服用利奈唑胺的患
1.4 排泄 者或特殊患者群体。
利奈唑胺的清除主要通过肾和非肾途径进行,其总 3 利奈唑胺在不同患者中的PPK研究
清除率为 120 mL/min,约 65% 的药物通过非肾途径清 3.1 重症患者的PPK研究
除,约30%的药物通过肾脏途径清除 [12―13] 。临床研究表 3.1.1 CRRT患者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监护病房内常见
明,体质量、年龄、肾功能损伤、肝功能不全等协变量均 的一种疾病,多由严重感染、颅脑创伤等引起 。对于
[32]
会使利奈唑胺的 PK 参数发生变化,从而导致个体化 急性肾损伤患者,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(continuous
差异 [14―15] 。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,CRRT)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
1.5 PD评价 死亡率 。CRR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维持治疗方
[33]
利奈唑胺的抗菌活性具有时间依赖性,且存在轻度 式,通过将患者体内的血液置换到透析器中加以净化再
至中度的抗生素后效应。一般认为,利奈唑胺的 PD 指 导入到患者体内,以代替肾脏功能 。Barrasa 等 采用
[34]
[35]
数为AUC0-24 h/MIC(即24 h内浓度-时间曲线下面积/最小 WinNonlin 软件和一室模型对 21 名 CRRT 患者的 168 份
抑菌浓度)。AUC0-24 h/MIC 的疗效目标为 80~120,理想 血样进行PPK分析。结果显示,患者无论使用何种模式
[16]
情况下为 100 。除此之外,药物浓度超过 MIC 的时间 的 CRRT,都不会对利奈唑胺在其体内的总清除率和生
百分比(%T>MIC)也是利奈唑胺的关键PD指数,%T> 物利用度产生较大影响,所以无需对CRRT患者使用利
MIC的疗效目标至少是给药间隔的85%,理想情况下为 奈唑胺时的剂量进行特殊改变。但在Corcione等 的研
[36]
100% [17―18] 。 究中,16名使用利奈唑胺标准剂量的CRRT患者的血药
2 利奈唑胺的TDM 浓度明显降低。当 MIC>2 时,只有 18.8% 的患者达到
[33]
与大多数抗菌药物一样,利奈唑胺的疗效取决于其 PK/PD有效目标。Kühn等 同样发现,使用利奈唑胺的
在体内的浓度。多项研究报告显示,利奈唑胺的稳态血 CRRT患者血药浓度比没有使用CRRT的患者血药浓度
药浓度(css )与 AUC0-24 h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。当药物血 降低了20%。考虑到CRRT的过程以及细菌耐药性的影
[19]
药浓度不达标时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,继而出现耐药 响,笔者建议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给药。例如,对
性,增加死亡率;当药物血药浓度过高或长期使用时又 于低剂量 CRRT 且保留一定肾功能的患者,利奈唑胺
[20]
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。利奈唑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 800 mg,q24 h的方案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。
[37]
[38]
括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以及乳酸酸中毒和血小板减 3.1.2 败血症患者 Wicha 等 以 120 例存在严重感染
少等血液学异常 ,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停药 。 的败血症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,研究了利奈唑胺连续输
[21]
[22]
2011年美国传染病学会制定的《MRSA感染治疗指 注时在此特殊人群患者体内的PPK,以非线性混合效应
[24]
[23]
南》 和《热病: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》 以及利奈唑 模型(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,NONMEM)建立了
胺药品说明书均推荐利奈唑胺的成人剂量(口服或静脉 利奈唑胺的毒效学(toxicodynamics,TD)模型,并使用蒙
滴注)为 0.6 g,q12 h,肾功能减退或透析患者也不需要 特卡罗法模拟评估不同连续剂量方案的 PK/PD/TD 目
调整剂量。然而,有研究表明,在某些患者中利奈唑胺 标。结果发现,体质量以及肌酐清除率是利奈唑胺清除
[25]
的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。因此,可使用TDM评估 率的显著协变量,连续输注时的 PK 相比间歇性输注时
特定患者的利奈唑胺血药浓度,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疗 更稳定,但个体间变异性仍然很大,且败血症患者发生
效,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毒性风险,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。 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较大。因此,该团队建议在利奈唑
[26]
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利奈唑胺 css低限为 2.0 mg/L , 胺治疗过程中使用 TDM 可以优化因 PK 差异而引起的
[27]
而对于其css高限则不一致,大多数医疗机构将其css高限 疗效不佳,并避免毒性反应。
[28]
[39]
定为 7.0 mg/L ,也有研究将其 css高限定为 9.0 mg/L 或 3.1.3 烧伤患者 Le Floch等 在一项多中心开放性研
[29]
10.0 mg/L 。利奈唑胺css过高时,会显著增加其剂量依 究中将严重烧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,发现利奈
赖性风险,尤其是血小板的减少,严重时可能导致治疗 唑胺在烧伤患者中的cmax和稳态分布容积与健康志愿者
[30] 接近,而药物清除率却具有显著差异,从而导致烧伤患
中断甚至治疗失败 。因此,应通过TDM将利奈唑胺css
控制在安全范围内,及时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 者的 AUC 相比于健康志愿者的 AUC 减少近一半(42.5
药剂量,并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。 mg·h/L vs. 98.1 mg·h/L)。由此可知,在烧伤患者中,利
Rao等 研究表明,TDM可以改善利奈唑胺的给药 奈唑胺的清除率显著升高,患者的血药浓度无法达到治
[31]
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5期 China Pharmacy 2023 Vol. 34 No. 5 · 637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