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2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3期
P. 92

口处收集灌流液,每 15 min 更换 1 次收集小瓶,称定质                     3 讨论
        量,连续收集4次 。精密取1 mL灌流液至50 mL量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 pH1.2 HCl 溶液中,甘草与芍药配伍后对甘草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6]
        中,加甲醇溶液超声(功率 100 W,频率 40 kHz)20 min                 芹糖甘草苷、芹糖异甘草苷、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体外
        后,以甲醇溶液定容,然后用 0.22 µm 微孔滤膜滤过,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释放无明显影响,可能是因为这4种成分在该介质中溶
        集滤液。取上清液,采用“2.3.1”项下HPLC法进样分析,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度较好,200 mL pH1.2 HCl 溶液能满足其漏槽条件;
        测定灌流液中各成分的质量浓度。将大鼠处死,从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是甘草与芍药配伍后对甘草中甘草素、异甘草素和甘
        处和出口处剪下肠段,测量各肠段的周长与长度,并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草酸的体外释放影响较大,GSD中这3种成分的24 h累
        照文献[16]方法计算吸收速率常数(Ka )和表观吸收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释放量分别为 25.85%、0、6.74%,说明这 3 种成分在
        (Papp ),结果见表1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H1.2 HCl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差,而芍药成分的存在显
        表1    甘草与芍药配伍前后肠灌流样品中7种成分的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著增加了其体外释放,说明芍药成分对其有增溶作用,
              收参数(x±±s,n=6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且共煎的促进作用优于分别单煎后混合的效果。笔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空肠               回肠            推测,这可能是因为芍药成分参与了甘草成分SAN的形
         成分      组别
                       Ka/(×10 s) Papp/(×10 cm/s) Ka/(×10 s) Papp/(×10 cm/s)  成,更加有利于甘草成分的溶出。在pH6.8 PBS中,甘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4
         芹糖甘草苷   GSD组  4.43± 0.94  4.36±0.93  3.56±0.95  3.93±0.45  与芍药配伍后对甘草中芹糖甘草苷、芹糖异甘草苷、甘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4.98±0.97  5.39±0.96  7.14±1.02 abc  9.96±1.61 abc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4.67±0.78  5.34±0.70  4.83±0.57 a  5.61±0.89 a  草苷、异甘草苷的体外释放仍然无明显影响。因甘草酸
         甘草苷     GSD组  4.71±0.57  4.49±0.45  3.51±0.67 c  3.98±0.63  结构中含有羧基而显酸性,甘草素、异甘草素结构中含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5.12±0.75  5.11±0.90 a  7.04±1.21 abc  9.65±1.36 abc  有酚羟基而显弱酸性,其溶解度都随pH的增大而增大,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4.89±0.87  4.93±0.59  4.95±0.82 a  5.77±0.85 a
         芹糖异甘草苷  GSD组  4.05±0.86  4.26±0.87  3.75±0.66  4.13±0.79  所以甘草酸、甘草素、异甘草素在pH6.8 PBS中的24 h累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4.86±0.67  5.11±0.83 ab  7.54±1.43 abc  10.50±1.74 abc  积释放量均能达到 100%,芍药成分对其体外释放均没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4.28±0.61  4.82±0.63  5.21±1.01 a  6.13±0.75 ac  有明显影响。这说明甘草成分在满足漏槽条件的释放
         异甘草苷    GSD组  4.27±0.72  4.35±0.70  3.87±0.81  3.97±0.54  介质中,芍药成分对其体外释放无明显影响。但体内胃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4.92±0.67  5.07±0.60 a  7.79±1.46 abc  11.70±1.77 abc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4.51±0.54  4.82±0.43  5.31±0.67 ac  6.12±0.82 ac  液、肠液体积十分有限,药物口服后并不一定能满足其
         甘草素     GSD组  6.25±0.90  6.08±0.84  4.44±0.59 c  4.92±0.81 c  漏槽条件,故在体内,芍药配伍甘草后仍可能促进甘草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6.86±1.22  6.98±0.99 a  6.55±1.14 ab  8.41±1.17 abc  中有效成分的释放。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6.30±0.98  6.56±0.83  5.52±0.60 a  6.15±1.16 a
         甘草酸     GSD组  4.29±0.65  4.20±0.72  3.04±0.95 c  3.66±0.56  同时,本研究发现芹糖甘草苷在最大累积释放量达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5.01±0.68  4.92±0.78  6.93±1.30 abc  8.70±1.02 abc  到75%左右时即开始下降,芹糖异甘草苷在累积释放量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4.68±0.67  4.92±0.66  5.64±0.87 a  6.71±1.06 ac  达到60%左右时即开始下降;但甘草苷的累积释放量在
         异甘草素    GSD组  6.24±0.85  6.61±0.68  4.37±0.95 c  5.00±0.76 c
                 SGD组  6.38±0.93  7.13±0.62  6.53±1.26 ab  8.58±0.94 abc  4 h达到100%后继续增加,在24 h时其累积释放量达到
                 MSSGD组  6.31±0.94  6.82±1.09  5.33±0.44 c  6.31±0.93 a  了 180%左右。这可能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,各成分相
            a:与GSD组比较,P<0.05;b:与MSSGD组比较,P<0.05;c:与同        互间发生了转化。比如据文献[17]报道,甘草在炒制过
        组空肠比较,P<0.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程中,其中的芹糖甘草苷与芹糖异甘草苷之间、甘草苷
            结果显示,GSD 组 7 种成分在空肠的 Ka和 Papp均高                 与异甘草苷之间、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之间均会发生异构
        于回肠,其中甘草苷(Ka )、甘草素(Ka、Papp )、异甘草素                   化,芹糖甘草苷、芹糖异甘草苷又会发生苷键断裂转化
        (Ka、Papp )、甘草酸(Ka )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说               成甘草苷、异甘草苷,后者进一步苷键断裂又能转化成
        明GSD中这几个成分在空肠的吸收优于回肠;且无论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甘草素、异甘草素。在本研究中,酸性条件下的各成分
        在空肠还是在回肠,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Ka、Papp均高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间可能也发生了上述变化,但具体是哪几种成分发生了
        其他成分。相比 GSD 组,MSSGD 组甘草中芹糖甘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种转化,值得下一步深入研究。
        苷、甘草苷、芹糖异甘草苷、异甘草苷、甘草素、甘草酸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SD组中甘草苷、甘草素、甘草酸、异甘草素4种成
        异甘草素在回肠的吸收均增加,MSSGD 组上述成分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在空肠的Ka、Papp均大于回肠,这与文献报道的甘草成
        Ka 分 别 增 加 至 GSD 组 的 1.36、1.41、1.39、1.37、1.24、      分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一致              [18-20] 。甘草素和异甘草
        1.85、1.13 倍,Papp分别增加至 GSD 组的 1.43、1.45、1.48、        素在空肠和回肠的吸收均大于其他成分,这与其理化性
        1.54、1.25、1.83、1.26 倍,但上述成分在空肠的吸收无明                 质相关:甘草素(lgP=2.95)和异甘草素(lgP=2.50)均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1]
        显变化。总体而言,芍药成分能够促进甘草中有效成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脂溶性较好、渗透性高的成分 。回肠部位的派伊尔
        的肠吸收。相比 MSSGD 组,SGD 组甘草中上述成分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中存在大量的M细胞,有利于纳米粒的摄取                    [22-23] 。虽
        回肠的吸收进一步增加,SGD组上述成分的Ka分别增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 GSD 中成分也形成了纳米粒(图 1b),但是 GSD-SAN
        至MSSGD组的1.48、1.42、1.45、1.47、1.19、1.23、1.32倍,        形成对于甘草中成分在回肠的吸收却没有形成优势,这
        Papp分别增加至 MSSGD 组的 1.78、1.67、1.71、1.80、1.37、        可能与纳米粒的形态、成分组成有关。与 GSD 组相比,
        1.30、1.36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SSGD 组中甘草成分在回肠的吸收增加,各成分的 Ka


        ·342 · 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2年第33卷第3期
   87   88   89   90   91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95   96   9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