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8 - 2021年19期
P. 108

1.5 统计学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献 [7-19] 。其中,RCT 2篇 [9,18] ,队列研究11篇  [7-8,10-17,19] ;共
            采用RevMan 5.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。各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涉及 1 066 例患者,其中试验组 544 例,对照组 522 例。
        间的异质性采用χ 检验。如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(P>0.1,I <50%),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                   2.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与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
        析;反之,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。当各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见表 1,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
        究间出现异质性时,应尽量找出产生异质性的来源。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见表2、表3。
        于二分类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(RR)及 95%置信区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索到的相关文献(n=568):
        (CI)表示;对于连续性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(MD)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chrane Library(n=3)、Embase(n=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) 、PubMed (n=489) 、Web of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cience(n=2)、CNKI(n=35)、CBM
        95%CI 表示。采用逐一去除研究后再重新统计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n=1)、万方(n=1)
        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。对于潜在的发表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排除重复文献(n=316)
        倚采用倒漏斗图分析,并对纳入文献的偏倚进行讨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(n=252)
        2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题目和摘要排除综述、非临床试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及研究目的不符合的文献(n=217)
        2.1 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全文(n=35)
            初检共获得 568 篇文献,包括 37 篇中文文献以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全文后排除文献(n=22)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对象或干预措施不符合(n=13)
        531篇英文文献。排除重复文献,剩余252篇;再通过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局指标不符合(n=7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据不全(n=2)
        读标题和摘要排除综述、非临床试验及研究目的不相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纳入研究(n=13)
        的文献共计 217 篇后,得到文献 35 篇;然后通过阅读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
        文,根据排除标准剔除 22 篇文献,最终纳入 13 篇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 1 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1   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b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included studies
         第一作者及发表年份     组别       例数        年龄(x±s),岁               干预措施                  疗程(x±s),d  结局指标
         Doshi 2013 [7]  试验组    44         60.9±15.3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12.2±7.2  ①②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51         57.3±15.6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.2±7.7
         Tumbarello 2013 [8]  试验组  104      64±14.3 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7±5.2    ①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104         66±18.2 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±7.8
         Rattanaumpawan 2010 [9]  试验组  51  66.2±15.8  多黏菌素200万单位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常规治疗           9.5±4.6  ①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49         70.2±18.5  生理盐水雾化给药,每日2次+常规治疗                 11.8±3.2
         Polat 2015 [10]  试验组   18         13.5±9.5 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常规治疗            3.4±1.3  ①②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32          18±6.8    常规治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2±1.4
         Pérez-Pedrero 2011 [11]  试验组  15  55.5±19.8  多黏菌素100万单位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未提及       ①②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18         60.1±17.4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提及
         Naesens 2011 [12]  试验组  9         67.9±6.34  多黏菌素200万单位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19.3±14.2  ①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 5         62.5±13.2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.2±16.2
         Korbila 2010 [13]  试验组  78        59.2±19.2  多黏菌素100万单位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16.6±26.1  ①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43         60.9±15.7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±8.3
         Kofteridis 2010 [14]  试验组  43     62.0±15.1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13±4.4   ①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43         62.3±14.9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±2.3
         Kalin 2012 [15]  试验组   29         51.10±19.7  多黏菌素 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14(x)    ①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15         48.19±22.2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(x)
         Ji 2017 [16]  试验组      51         67.5±12.6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12.6±6.1  ①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44         60.0±15.2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.9±4.5
         Bogović 2014 [17]  试验组  8         72.4±11.87  多黏菌素200万单位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10.3±5.72  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23         72.5±12.91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.9±15.1
         Abdellatif 2016 [18]  试验组  73      50±16   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常规治疗            14(x)    ①②③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76          53±17     常规治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(x)
         Mohamed 2013 [19]  试验组  28        55.6±21.9  多黏菌素75 mg,每日2次,雾化吸入+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13.9±9.9  ①②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12         60.5±4.5   多黏菌素静脉滴注 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.1±10.2
            注:“Δ”表示静脉滴注多黏菌素时根据说明书结合患者肌酐值调整给药剂量;①为临床有效率;②为微生物清除率;③为全因死亡率;④为肾
        功能损害发生率
            Note:“Δ”means the dosage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and creatinine value of patient during intravenous influsion of polymyxin;①
        is clinical response rate;② is microbial clearance rate;③ is mortality rate;④ is incidence of renal impairment


        ·2402 ·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. 32 No.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1年第32卷第19期
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   108   109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