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6 - 202005
P. 136

[33]
        特异性靶向功能的生物膜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。Liu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疫反应,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、转移和复发 。201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8]
          [34]
        等 通过将肝癌特异性膜蛋白GPC3和卵巢癌特异性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4月29日,首个癌症治疗疫苗Sipuleucel-T(Provenge)
        蛋白Claudin4的全长抗体表达在细胞膜表面,获得具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,推动了肿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9]
        靶向性的多功能纳米囊泡,内部装载造影剂后,可实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疫苗的研究和发展 。
        活体肿瘤部位的多模态成像。通过装载化疗药物,既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期以来,肿瘤抗原递呈的靶向性、有效性及安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1]
        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,还能够在肿瘤部位启动抗体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严重制约了肿瘤疫苗的发展 。Fang RH等 利用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0]
        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(ADCC)。该研究以细胞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鼠黑色素瘤细胞膜包裹寡聚核酸佐剂分子形成纳米颗
        纳米载体为基础,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肿瘤部位引导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粒,其中黑色素瘤细胞膜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肿瘤细胞表
        瘤药物的递送,并实现化疗和免疫疗法2种策略的联合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。结果表明,这种伪装策略可
          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临床批准使用的单克隆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增加纳米疫苗的血液循环时间,并可靶向淋巴结,有
        体,如何有效保持其生物活性至关重要。有研究采用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效诱导抗原提呈细胞的成熟,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免疫
        瘤细胞膜包裹模式抗原,形成仿生纳米颗粒(TOP-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答。这种来源于肿瘤细胞膜的纳米囊泡,其表面携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5]
        Si@AcDEX@B16.OVA) 。该仿生纳米颗粒在体液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,克服了肿瘤抗原突变率高、抗原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2]
        能快速降解释放硅酸,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;在酸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达多样化的问题。此外,Liu WL等 利用肿瘤细胞和树
        条件下降解能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HC)分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突状细胞获得杂化细胞膜构建出的纳米疫苗,因其表面
        的表达。体外试验结果表明,该纳米颗粒可刺激树突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具备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多种特异性分子,可以模拟抗
        细胞上调白细胞分化抗原 CD80 和 CD86 共刺激信号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提呈细胞的功能,直接激活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。
        肿瘤坏死因子α(TNF-α)的表达,并能刺激 MHC 分子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细胞膜良好的柔韧性使其可以包覆在多种尺寸、组
        叉递呈抗原;体内试验表明,单纯注射抗白细胞分化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和理化性质不同的纳米颗粒表面,增加了细胞膜纳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
        原 CTLA4 单克隆抗体组不能增加 CD80 T 淋巴细胞的                     颗粒组成的多样性。如 Guo Y 等 利用聚乳酸-羟基乙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3]
        增殖分化,而注射TOPSi@AcDEX@B16.OVA和CTLA4                   酸共聚物(PLGA)胶束封装黑色素瘤相关的抗原肽
        单克隆抗体后,由于TOPSi@AcDEX@ B16.OVA在肿瘤                    TRP2180-182、hgp10025-33,形成粒径均一的纳米颗粒
        微酸条件下能上调 MHC 分子表达,因此明显提高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核,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靶向Toll样受体4(TLR4)
             +
        CD80 T 淋巴细胞在肿瘤部位的扩张,具有极好的抗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单磷酰脂质(MPLA)插入红细胞膜表面,并将其覆盖
        瘤治疗效果。这证明该仿生纳米颗粒能增强单克隆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PLGA纳米内核表面,形成具有靶向性和免疫刺激性
        体的治疗效果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肿瘤纳米疫苗,即利用MPLA分子主动靶向淋巴系统
            有研究利用基因工程将 PD-L1 表达在 293T 细胞膜                   的特性,刺激 TLR4 信号通路,激活免疫应答。结果表
        上,然后提取囊泡装载1甲基色氨酸(1-MT)免疫激动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,相比于单独注射 PLGA 抗原肽纳米粒子的对照组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6]
        形成膜包纳米颗粒 。一方面,PD-1 与 293T 细胞表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该纳米疫苗能提高抗原在淋巴结的滞留,有效地增强γ-
        的PD-L1结合,可恢复T细胞的免疫活性;另一方面,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干扰素的分泌和CD8 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,在转移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
        用1-MT与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抑制分子双加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黑色素瘤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。
        酶(IDO)结合,打破树突状细胞免疫沉默,从而启动抗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4  调节免疫微环境
        瘤免疫应答。将PD-L1表达在细胞膜上,这种策略能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表明,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,可
        有效保护PD-L1的生物活性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有效抑制肿瘤的侵袭和浸润,从而提高肿瘤免疫治疗
            手术切除后的癌症复发仍然是癌症治疗中的重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效果,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            [44-45] 。
        挑战。但是血小板可以在伤口部位积聚,并与循环肿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zczerba BM 等 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能通过释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6]
        细胞(CTCs)相互作用引发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量的细胞因子增强 CTCs 的转移能力,当细胞因子的
        受血小板的内在能力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成功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释放过程被阻断后,中性粒细胞的促癌症转移效应也会
        启发,相关研究者将PD-L1抗体吸附在血小板膜表面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抑制。Kang T等 受这一机制的启发,开发了一种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7]
        备成纳米颗粒,给予部分切除的黑色素瘤(B16-F10)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尺度的模拟中性粒细胞的药物传递系统(NM-NPs)。
        型小鼠。结果表明,PD-L1抗体在该血小板包裹的纳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中性粒细胞膜涂覆在聚乳酸纳米颗粒表面,内核装载
        颗粒到达肿瘤部位后被有效释放,并可显著降低癌症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 Carfilzomib。与未包膜的纳米
        发和转移扩散的风险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颗粒相比,NM-NPs 在肿瘤细胞 4T1 早期转移模型中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7]
        2.3  在肿瘤疫苗中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出较强的细胞关联性,靶向 CTCs 的能力明显高于未
            肿瘤疫苗是通过利用肿瘤细胞相关抗原,配合其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包膜的纳米颗粒。NM-NPs 能有效促进血液中 CTCs 凋
        免疫刺激因子诱导机体激活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亡,防止早期结节的形成,并在 4T1 细胞转移模型中诱


        ·638  · 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0年第31卷第5期
   131   132   133   134   135   136   137   138   139   1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