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1 - 2020年1月第31卷第2期
P. 121
大多数药物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及生物相容 速,对红细胞造成的损害较小。目前,使用该方法可包
性差、半衰期短等缺点。为了克服这些缺点,研究人员 封在红细胞中的药物有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等 [8-9] 。例
[8]
常采用改变药物剂型的方式,例如使用合成类的载药系 如,温旭智 利用改良低渗透法建立了载长春瑞滨的红
统等。但是诸多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差,且在降解期 细胞载药体系,其包载率为70.92%;该研究还评价了载
[1]
间会产生毒副产物 ,为此,研究者开始将人体内源性物 药红细胞对人肺腺癌细胞株 A549 的抑制作用,结果显
质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研究。近年来,将红细胞作为药物 示当长春瑞滨浓度为0.012 5、0.025 mg/mL时,载长春瑞
载体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。作为人体内源性 滨红细胞组的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长春瑞滨
物质,红细胞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、体内半衰期长等优 裸药组(P<0.05)。
点,并且由于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,呈现两侧凹型 1.1.3 低渗溶血法 该方法是基于红细胞具有特殊的
的圆碟形,最薄处仅有1 μm ,这给物质交换和药物载入 可逆形状变化能力,即由于红细胞的表面积是固定的,
[2]
提供了很好的机会。但如何将药物包载入红细胞内,成 因此其体积的增加(红细胞体积可以增加 25%~50%)
为最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。近年来,随着对红细胞载 可使其从双凹形变为球形,在150 mOsm/kg的渗透压下
药系统研究的深入,有不少研究报道了红细胞的载药方 可保证红细胞在膨胀的同时保持其完整性,此时红细胞
法及其应用。为了解目前红细胞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, 膜外形成200~500 Ã的一些瞬时孔,可以释放出细胞内
笔者以“红细胞”“载药体系”“Red blood cell”“Erythro- 容物 。Mambrini G等 采用该方法将地塞米松磷酸钠
[10]
[11]
cyte”“Drug delivery system”等为关键词,对 PubMed、 (DSP)加载入红细胞膜的内部,主要包括 3 个步骤:(1)
Elsevier、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收录的于 1960- 使用渗透压 180 mOsm/kg 和 pH 4.5~7.0 的低渗溶液处
2019年发表的文献进行单一或组合搜索,结果共检索到 理红细胞,使其适当肿胀;(2)使用渗透压 120 mOsm/kg
相关文献214篇,其中有效文献70篇。现对红细胞载药 和pH 4.5~7.0的低渗溶液处理红细胞,使其进一步的肿
递送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,以期为该载药体系 胀而形成“小孔”,再将红细胞放入含有DSP的等渗溶液
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。 中,使得 DSP 通过小孔进入红细胞中;(3)使用渗透压
1 红细胞载药方法 285 mOsm/kg 和 pH 7.4±1.2 的磷酸盐-肌苷-葡萄糖-丙
1.1 渗透法 酮酸盐-腺嘌呤(PIGPA)高渗溶液将红细胞的“小孔”封
1.1.1 低渗稀释法 低渗稀释法是将药物载入红细胞 闭,封装 DSP 并恢复红细胞初始的渗透压,从而制得载
[12]
的一种最简单、最快速的方法。该方法用 2~20 倍体积 入 DSP 的红细胞。Coker SA 等 将制得的载 DSP 红细
含有药物的溶液稀释红细胞,之后通过加入高渗缓冲液 胞进行体内药动学考察,对10名志愿者经静脉注射给药
来恢复红细胞膜的张力;然后离心,所得混合物弃去上 后发现,地塞米松的血药浓度在1 h时达到峰值,并且在
清液,再用等渗缓冲液洗涤沉淀物,便可得到载有药物 注射后 14 d 和 35 d 时仍然可以检测到地塞米松的持续
[3]
的红细胞 。但是该方法有着明显的缺点,例如包封率 释放。
低,因为离心过程造成的大量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组分 1.1.4 等渗渗透溶解法 该方法也称为渗透压脉冲法,
的损失使红细胞遭到破坏,从而减少了红细胞的载药量 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实现红细胞等渗溶血。红
和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长。低渗稀释法较常用于加载诸 细胞在具有高膜透性物质的溶液中温育时,由于具有浓
如半乳糖苷酶类、阿霉素和多功能纳米粒等 [4-6] 。例如, 度梯度,溶质会扩散到细胞中,为了保持渗透平衡,此时
[5]
缪婉琳等 采用低渗稀释法,制备得到红细胞同时装载 大量的水也会流入红细胞内,溶于水的药物就会随之进
有磁性纳米颗粒和阿霉素,将其回输到小鼠体内之后, 入到红细胞内。目前,尿素、聚乙二醇和氯化铵等化合
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载体红细胞可聚集到肿瘤部位。 物的溶液已被用于等渗溶血 [13-14] 。早在 1987 年,Franco
与游离的阿霉素相比,通过载体红细胞给药,可以抑制 RS 等 [15] 开 发 了 一 种 将 红 细 胞 悬 浮 在 二 甲 基 亚 砜
肿瘤细胞的生长,同时可以降低给药剂量,从而减小药 (DMSO)等渗溶液中的方法,成功将肌醇六磷酸(IHP)
物副作用。 载入到红细胞中,其采用DMSO来平衡红细胞悬浮液的
1.1.2 改良低渗稀释法 该方法于 1975 年由 Martin R 渗透压,然后用等渗IHP溶液快速稀释来诱导渗透压梯
首次提出,并由 David J 等对低渗稀释法的载药方式进 度的形成。由于 IHP 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并降低其对氧
行了改良 。其原理和低渗稀释法基本相同,不同的是, 的亲和力,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制备用于临床和实验中的
[7]
该方法通过梯度递减、缓慢降低溶液渗透压的方式,保 低氧亲和力红细胞。与用磷酸盐缓冲溶液(PBS)作为稀
证红细胞肿胀形成小孔的同时不至于溶解;之后,通过 释剂比较,IHP 诱导血红蛋白渗漏在稀释后约 1 s 内完
低速离心回收肿胀的红细胞,将小体积的水溶性药物溶 成,而PBS诱导渗漏的时间较长,约10~120 s,且容易导
液通过小孔加载进红细胞内。由于红细胞膨胀缓慢,可 致红细胞裂解。这项研究还表明,红细胞经过低浓度
使细胞质成分得到很好的保留,因此红细胞在进入体内 DMSO处理后,细胞膜的渗透性可达到90%以上。
后具有良好的存活率。该方法比低渗稀释法更简单、快 1.1.5 低渗透析法 1959年,Klibansky C等 首次提出
[16]
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2期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2 ·239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