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1 - 《中国药房》2022年7期
P. 101

5、6 mL,分别置于50 mL量瓶中,加水至刻度,摇匀。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            87.30
        别取上述溶液2 mL,按“2.1.3(3)”项下方法显色,于48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              75.77
       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。以葡萄糖质量浓度为横坐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     70.33              69.85
       (X)、吸光度为纵坐标(Y)进行线性回归,得回归方程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/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 57.48
        Y=5.604 1X-0.006 6(r =0.999 6),表明葡萄糖质量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
        度在0.002 4~0.014 4 mg/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。
           (5)精密度试验:取供试品溶液(编号 S1),按“2.1.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20    25   30   35
       (3)”项下方法显色,显色后重复测定6次吸光度,结果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炒制时间/min
        光度的RSD为0.05%(n=6),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.随炒制时间变化综合得分图(固定炒制温度140 ℃)
           (6)稳定性试验:取供试品溶液(编号 S1),按“2.1.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                 85.96
       (3)”项下方法显色,显色后分别在0、20、40、60、80、100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 79.90  79.58
        120 min 时测定吸光度,结果吸光度的 RSD 为 0.87%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.36
       (n=7),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0 min内稳定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/分
           (7)重复性试验:取样品(编号 S1)0.5 g,共 6 份,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 57.30
       “2.1.3(2)”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,按“2.1.3(3)”项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
        方法显色,显色后测定吸光度并按标准曲线法计算含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
        量,结果多糖含量的 RSD 为 0.58%(n=6),表明方法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   120  130  140  15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炒制温度/℃
        较好的重复性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.随炒制温度变化综合得分图(固定炒制时间25 min)
           (8)加样回收率试验:取已知含量的样品(编号S1)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1   单因素实验结果
        共 6 份,每份 0.25 g,分别精密加入 D-无水葡萄糖 6 mg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   金樱子盐炙工艺正交试验的因素与水平
        按“2.1.3(2)”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,按“2.1.3(3)”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平         A/℃             B/min      C/(次/min)
        下方法显色,显色后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加样回收率,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130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10
        果多糖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.32%,RSD 为 2.35%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140            25            15
       (n=6),表明方法准确度良好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150            30            20
        2.1.4  单因素实验      根据实际情况炒锅转数有 10、15、                    表4   金樱子盐炙工艺正交试验的设计与结果
        20 次/min 共 3 种条件,固定炒锅转数为 15 次/min,对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素           外观性状 多糖含   水分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试验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/分
        制时间与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。取 10 份 S1 样品,每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/℃  B/min  C/(次/min)  空列  评分/分  量/%  %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1     1      1     1   34.87  3.05  16.45  62.67
        100 g,分别加入食盐水[水盐比例8∶1(mL/g)],拌匀闷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1     2      2     2   40.00  2.97  14.08  66.64
        120 min,按“2.1”项下方法计算综合得分(Y),实验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1     3      3     3   39.96  2.91  13.50  63.36
        如图1。根据实验结果可知,炒制时间25 min、炒制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2     1      2     3   41.19  3.03  10.40  79.5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2     2      3     1   49.54  3.08  9.58  93.13
        140 ℃时综合评分最高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2     3      1     2   43.96  2.93  8.14  79.42
        2.1.5  正交试验设计       依据单因素实验结果,采用正交                  7     3     1      3     2   41.67  2.81  8.66  67.32
        试验的 3 因素 3 水平设计,以炒制温度(A)、炒制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3     2      1     3   45.36  2.73  7.12  68.20
       (B)、炒锅转数(C)为自变量,综合评分(Y)为因变量,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   3     3      2     1   40.24  2.67  6.34  60.2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1   192.67  209.49  210.30  216.03
        化金樱子的盐炙工艺。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见表 3,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2   252.04  227.97  206.37  213.39
        交试验设计与结果见表 4。利用 SPSS 26.0 软件进行方                     K3   195.76  203.01  223.81  211.06
        差分析,结果见表 5。根据极值(r)大小与方差分析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     19.79  8.32  5.81  1.66
        知,炒制温度(A)对试验工艺影响最大,其次是炒制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5 金樱子盐炙工艺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
       (B)、炒锅转数(C),其中炒制温度与炒制时间的影响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素      偏差平方和       自由度         F  a       P
        统计学意义,炒锅转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。根据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744.900      2        179.935    0.00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111.764      2         26.997    0.033
        结果确定最佳炮制的工艺条件是 A2B2C3,即将金樱子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    55.765      2         13.470    0.069
        适量食盐水拌匀,置于140 ℃预热炒锅内,炒制25 min,                      误差        4.140       2
        炒锅转数为20次/min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:F0.05 (2,2)=19.0
        2.2 金樱子盐炙前后HPLC指纹图谱与色度值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梯度洗脱(0~48 min,4%A→9%A;48~70 min,9%A→
        2.2.1 盐金樱子的制备 取10批金樱子样品各100 g,按                    13%A;70~110 min,13%A→21%A);流速为1.0 mL/min;
       “2.1.5”项下优化工艺制备盐金樱子,编号为Y1~Y10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测波长为280 nm;进样量为10 μL;柱温为30 ℃。
        2.2.2 色谱条件 以Hypersil ODS C18 (250 mm×4.6 mm,       2.2.3 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          精密称定没食子酸、儿
        5 μm)为色谱柱,以乙腈(A)-0.1%磷酸溶液(B)为流动相,                  茶素、鞣花酸对照品适量,置于同一25 mL量瓶中,加甲


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2年第33卷第7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Pharmacy 2022 Vol. 33 No. 7  ·863 ·
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