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5 - 2021年17期
P. 135

不同配体实现主动靶向作用,从而定位释放抗肿瘤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移。Khan等 将DOX通过碳化二亚胺反应共轭至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1]
        物 [32-33]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(PLGA)上,得到PLGA-DOX共轭
                  [34]
            Yang 等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米托蒽醌(MIT)                     物(PDC),再以PDC封装BER得到PDBNP。结果显示,
        与 BER 共载脂质体(MBL):该脂质体不仅能延长 MIT                     PDBNP 对乳腺癌MDA-MB-231、T47D 细胞均具有良好

        和BER的血液循环时间,还能促进两者在肿瘤部位的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抑制作用;进一步的体内药动学研究显示,与 DOX、
        聚;在 4T1 乳腺癌模型小鼠中,与 MIT 脂质体的治疗结                     BER游离药物比较,PDBNP中DOX和BER的曲线下面
        果比较,MBL能更好地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,并降低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(AUC0-∞ )分别增大了18倍和2.9倍,半衰期(t1/2 )增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5]
        心脏毒性。WANG等 构建了伊立替康(IRI)和BER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了 14.65 倍和 5.52 倍。由此说明,DOX 和 BER 被制成
        共递送脂质体(lipBI),使 lipBI 进入胰腺癌模型小鼠体                   PDBNP后,其生物利用度增加。
        内后可保持协同比例,并改善 IRI 和 BER 在肿瘤部位的                     2.3 聚合物纳米粒
        分布;与IRI脂质体比较,lipBI可显著抑制小鼠的肿瘤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聚合物纳米粒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聚合而
        长(P<0.05),并降低 IRI 的胃肠道毒性。Tuo 等              [36] 将  成,能增加药物的溶解性、稳定性,并提高生物利用度,
        BER 衍生物插入脂质体双层膜中,作为线粒体靶向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时具有缓释性、靶向性的特点             [42-43] 。
        体,进而制备叶酸偶联的 DOX 脂质体(MT-FOL-PLS)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gohary等 以白蛋白纳米粒(HSA NPs)联合递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4]
        结果显示,MT-FOL-PLS 对耐药乳腺癌 MCF-7/ADR 细                 依托泊苷(ETP)和BER用于协同治疗肺癌:ETP被预先
        胞的毒性和促凋亡作用强于游离 DOX 脂质体;此外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制为水溶性纳米晶以克服其难溶性,水溶性的BER则
        MT-FOL-PLS还可增加DOX在肿瘤部位的分布,进而更                      采用去溶剂化法被直接封装于 HSA NPs 中;然后,以甘
        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露糖和苯硼酸修饰HSA NPs,以实现最大化的肿瘤靶向
        2.2  小分子/聚合物前药纳米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。结果显示,双靶向的 HSA NPs 可增强肺癌 A549 细
            药物可与小分子或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胞对药物的摄取,从而抑制该癌细胞的生长;进一步的
        接成具有两亲性的前药,然后自组装成纳米粒,以实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内研究显示,与游离的BER+ETP联合给药比较,双靶
        共递药、靶向性、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释药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向的 HSA NPs 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。Abdelmonee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7]
            Lin 等 通过纳米沉淀法将 BER 衍生物和 DOX 制                  等 使用乳糖酸(LA)和FA修饰的酪蛋白胶束(CAS-MCs)
                 [38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5]
        成 自 组 装 纳 米 药 物 ,并 以 磷 脂 - 聚 乙 二 醇 - 叶 酸           共包埋地奥司明(DSN)和 BER,制得双靶向载 DSN/
       (DSPE-PEG-FA)和透明质酸(HA)对纳米药物表面进行                     BER 的 CAS-MCs(LA/FA-CAS-MCs)。结果显示,LA/
        修饰,得到FA 和HA 共修饰的BER衍生物和DOX自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FA-CAS-MCs 可增强肝癌 HepG2 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能
        装纳米粒(HA-FA-BD NDs);当 HA-FA-BD NDs 到达肿              力;进一步的体内研究显示,LA/FA-CAS-MCs 能抑制
        瘤部位后,叶酸修饰的 BER 衍生物和 DOX 自组装纳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肝癌模型小鼠的肿瘤生长,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
        粒(FA-BD NDs)和未修饰的纳米粒(BD NDs)先后暴                    caspase-3,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(VEGF)、肿瘤坏
        露,从而促进细胞摄取、溶酶体逃逸和靶向线粒体,进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死因子α(TNF-α)、核转录因子κB(NF-κB)和环氧化酶-2
       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。Cheng等 将喜树碱(CPT)和BER                      (COX-2)有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9]
        通 过 谷 胱 甘 肽(GSH)响 应 的 二 硫 键 结 合 制 得 前 药            2.4  脂质纳米粒
       (CPT-ss-BER),然后包载光敏剂吲哚菁绿(ICG)共组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脂质纳米粒通常由药物分子、固体脂质、表面活性
        成纳米药物CPT-ss-BER/ICG NPs。结果发现,该纳米药                  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组成,兼有聚合物纳米粒和脂质体
        物可特异性靶向癌细胞的线粒体;同时,在辐射、酸性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共同优势,能同时高剂量负载亲水和亲脂性药物;另
        件和高浓度 GSH 的作用下,其表现出异常的不稳定性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,表面的自由官能团可与配体连接,实现靶向性                    [46-47] 。

        并引起前药的快速分解和药物的加速释放,从而加速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-羟基喜树碱(10-HCPT)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0]
        瘤细胞凋亡、抑制肿瘤生长。Zheng 等 设计了由 4T1                    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,但因耐药而阻碍了其应用;BER 可
        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囊泡覆盖的DOX和BER组成的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显著降低缺氧诱导因子 1α(HIF-1α)的水平,从而对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8]
        药自组装纳米制剂DBNP@CM,该制剂具有同源靶向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-HCPT 耐药 。因此,常将 BER 与 10-HCPT 联用,以
        和低免疫原性,可增加药物在4T1乳腺癌模型小鼠的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,增加10-HCPT的抗肿瘤活性。Qi
        瘤部位的蓄积,且可通过阻断高迁移率族蛋白 B1-Toll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 [49] 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了一种共递送 10-HCPT 和
        样受体 4(HMGB1-TLR4)轴,显著地抑制了乳腺癌的肺                     BER的脂质微球(LM),用于协同治疗肝癌。结果显示,


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1年第32卷第17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. 32 No. 17  ·2173 ·
   130   131   132   133   134   135   136   137   138   139   1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