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7 - 2021年15期
P. 37
的转运和代谢的差异是导致DIKI的主要因素 。
[4]
3.3.2 DIKI 在特殊群体中的研究 Slater 等 [13] 研究发
现,在儿童重症患者中,87%的病例接触了一种或多种
肾毒性药物,如呋塞米、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等。急性
肾损伤是重症监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,也是导致其住院
时间延长和死亡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。Piscitani 等 [15]
[14]
研究发现,在肿瘤患者中,及时识别与靶向药物(如阿柏
西普、达沙替尼)或免疫药物(如纳武单抗)相关的肾损
伤,有助于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。
3.3.3 DIKI相关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引起DIKI的药物
作用机制主要有:(1)药物固有的细胞毒性,如氨基糖苷
类、两性霉素 B 等,可造成肾细胞的直接损伤;(2)药物
相关免疫效应,如β-内酰胺类药物、质子泵抑制剂、非甾
体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等可形成免疫复合物,激发机体
免疫反应,造成肾损伤;(3)药物不溶性代谢物,如甲氨
蝶呤、阿昔洛韦和磺胺嘧啶等的代谢产物,可形成晶体
样不溶物沉积在肾小管内,不能随尿液排出,造成肾小
管损伤;(4)代谢部位损伤,如替诺福韦、顺铂等主要在
肾小管内重吸收,可造成肾小管内药物浓度增加,引起
肾损伤;(5)代谢酶缺乏,如因个体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
图8 DIKI研究排名前25位的突现关键词
缺乏,导致药物(如蔗糖和羟乙基淀粉)代谢不全,造成
Fig 8 Top 25 burst keywords related to DIKI research
肾细胞内累积;(6)聚合体的形成,如万古霉素等可在肾
该领域具有较深的影响力。 小管内形成聚合体,造成肾小管损伤 [16-17] 。因此,了解
3.2 DIKI共被引文献分析
药物肾毒性的作用机制,合理选择药物和进行毒性监测
对 DIKI 共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后,得到共被引频次 是预防DIKI的重要手段。
最高的文献是Tiong等 在2014年发表的“Drug-induced 3.3.4 DIKI 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生物标志物有助于
[9]
nephrotoxicity:clinical impact and preclinical in vitro 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结局(进展速度、肾衰、死亡
models”,其结果表明,在临床前药物开发过程中,使用 等)预测。如采用氢核磁共振谱法(H-NMR)和气相色
原始或干细胞来源的人类肾细胞构建的预测药物肾毒 谱-质谱法(GC-MS)代谢基因组学法研究发现,脂蛋白2
性的体外模型,可以更高程度预测药物引起的肾毒性; 和肾损伤因子1(Kim-1)可作为肾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;
[18]
[10]
共被引中心度最高的文献是 Amin 等 在 2004 年发表 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、免疫组织化学法和
的“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gene based markers of renal Western blot法研究发现,Kim-1 mRNA可作为慢性肾损
toxicity”一文,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 伤的敏感性指标 ;采用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分析法、原
[19]
组学原理鉴定基因标记物,从而研究不同药物致肾毒性 位杂交法和免疫基础化学法研究发现,尿簇集蛋白
的作用机制。这些共被引频次和中心度较高的文献构成 (CLU)在检测肾近曲小管损伤方面比较敏感,尿总蛋
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,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 白、细胞色素C和β 2-微球蛋白在检测肾小球损伤方面比
3.3 DIKI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较敏感 ;Ho-1 可作为敏感性生物标志物,对肾毒性化
[20]
结合关键词聚类结果,并参考这些关键词的施引文 合物进行高通量定量筛选 。
[21]
献,可得出 DIKI 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 DIKI 相关 3.3.5 DIKI 临床前研究 Jang 等 利用一种新型微流
[22]
危险因素研究、DIKI在特殊群体中的研究、DIKI相关药 体装置来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,并利用该细胞进
物作用机制研究、DIKI生物标志物的研究、DIKI临床前 行肾脏药理学、肾脏药物运输和毒性研究。Morizane
研究这几个方面。 等 从人多能干细胞中提取肾脏细胞和组织,并培养含
[23]
3.3.1 DIKI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药物固有的肾毒性(如 有肾组织的 3D 肾器官,进行疾病建模和体外药物肾损
药物的结构、给药剂量、药物代谢及排泄途径等)、潜在 伤的筛选。
的患者特征(如感染、合并症、免疫反应、遗传因素等)、 4 结语
摄入药物在肾脏不同部位(如肾小球、肾小管、肾间质) 本研究通过检索 WOS 数据库中的 DIKI 研究文献,
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5期 China Pharmacy 2021 Vol. 32 No. 15 ·1823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