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7 - 中国药房2021年11期
P. 127

中药复方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Δ


              *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b
        陈俊仁 ,曹小玉,李刚敏,彭 成 ,谢晓芳(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/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,成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a
        610075)
        中图分类号 R28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1001-0408(2021)11-1397-06
        DOI  10.6039/j.issn.1001-0408.2021.11.20

        摘  要   目的: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,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。方法:采用文献检索法,对近
        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。结果与结论:中药复方对偏头痛、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
        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,可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。其中,中枢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增加5-羟色胺含量及其
        受体的表达、激活阿片受体、促进β-内啡肽的释放、调节中枢儿茶酚胺能系统、降低γ-氨基丁酸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等。其
        外周镇痛机制主要有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、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、使磷脂酰肌醇3激酶/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失
        活、减少局部致痛物质的堆积及增加外周内源镇痛物质的释放。但目前中药复方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,其发挥镇痛作用
        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        关键词 中药复方;镇痛;机制;致痛物质;炎症因子


            疼痛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,如类风湿性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现的一种症状,它是感觉神经系统受到实在或潜在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]
        节炎、胃炎、感冒以及癌症等都会引起疼痛,其发生往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伤害所引起的不快主观感觉和情感反应 ,严重者
        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。随着地球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,降低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。
        活方式的改变,疼痛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,许多医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疼痛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:炎性疼痛、
        专门设置了“疼痛”专科门诊,故寻求高效安全的镇痛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经病理性疼痛、癌性疼痛、痉挛性疼痛、心因性疼痛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7]
        物非常必要。现代医学将疼痛定义为:一种因组织损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他疼痛 。
        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,属神经系统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代医学中,疼痛常见于各种疾病,包括外伤、劳
        状,其调控机制十分复杂 。疼痛的发生往往与神经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损、免疫炎症等所致器质性疾病和神经官能症等非器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
        统的影响有关,又常累及免疫炎症反应,可通过给予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疾病,其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加对症镇痛治疗。其中
        枢镇痛药或外周镇痛药以止痛,如吗啡、非甾体解热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镇痛药物可分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:阿片类药物如吗
        痛抗炎药等,这些镇痛药临床应用广泛,但不良反应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啡、可待因等常用于癌性疼痛、急性疼痛和慢性非癌性
        多 [2-3] 。中医认为,疼痛的病机为“不通则痛”和“不荣则                    疼痛,但易产生便秘、恶心、呕吐、腹胀等不良反应,长期
        痛”,病因多为气滞、血瘀、寒凝、血虚、津亏等,治则宜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可出现效果降低、成瘾等,滥用甚至会引起死
        气止痛、散寒止痛、活血化瘀止痛、补益止痛等,并根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亡  [8-9] ;非阿片类又叫做非麻醉性镇痛药,其典型代表是
        不同治法形成了芍药甘草汤、血府逐瘀汤等许多经方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热镇痛抗炎药,如阿司匹林,这类水杨酸类镇痛药具
        验方  [4-5] 。目前,临床上采用中药复方或联合西药用于                     有诱发胃溃疡等不良反应 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0]
        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应用较多,其疗效好、不良反应少,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疼痛的中医认识及治疗
        对其镇痛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尚存在不足。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医认为,疼痛产生的病机可概括为“不通则痛”和
        于此,本文通过文献检索,收集了近10年中药复方镇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不荣则痛”,疼痛因实者谓“不通则痛”,因虚者谓“不荣
        机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,以期为中药复方用于临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则痛”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曰:“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
        治疗疼痛性疾病提供依据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而血少,客于脉中则
        1 疼痛的现代医学认识及治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” 。这是关于寒凝经脉致痛的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1]
            疼痛是机体各种损伤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。血瘀痰饮等有形之邪聚于体内也可导致不通则痛,
           Δ基金项目: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(No.U19A2010);四             如瘀血阻于脾胃可致胃脘作痛,痰饮停于胸胁可致胸胁
        川省科技计划项目(No.2018JZ0081);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科研提升              胀满、咳嗽引痛;除此之外,外感六淫、七情内伤均能导
        计划基金资助项目(No.2020JCRC005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致不通则痛。《医宗金鉴》中的“伤损之证,血虚作痛,不
           * 硕 士 研 究 生 。 研 究 方 向 :中 药 药 理 与 毒 理 。 电 话 :028-  荣” 及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中提到的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2]
        61800231。E-mail:929189182@qq.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1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虚” 则是对“不荣则痛”的认识,即由于自身气血津精
           #a 通信作者: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:中药药理与毒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的亏虚,无法濡养机体而致疼痛,临床病机可分为气
        电话:028-61800005。E-mail:cdtcmpengcheng@126.co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虚、津液亏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等,疼痛性质各异。例如
           #b 通信作者:副研究员,博士。研究方向:中药药理与毒理。电
        话:028-61800231。E-mail:xiexiaofang@cdutcm.edu.cn    气虚包括了五脏之气不足、营卫气虚以及宗气不足等,

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1年第32卷第11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Pharmacy 2021 Vol. 32 No. 11  ·1397 ·
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   125   126   127   128   129   130   131   1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