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8 - 202011
P. 128
谱法分析不同产地荆芥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,得到 行检测,发现荆芥中含有酚类物质绿原酸。Rao S 等 [14]
薄荷酮、异薄荷酮、胡薄荷酮、棕榈酸、亚麻酸等13种成 研究发现,荆芥中含β-谷甾醇等成分。
分。荆芥中挥发油类成分详见表1。 2 荆芥的药理作用
表1 荆芥中的化学成分 目前,荆芥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挥
成分 化合物 发油类成分上,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、抗炎镇痛、抗
挥发油类 [5-7] 单萜类 胡薄荷酮、L-薄荷酮、L-柠檬酮、荆芥内酯、异胡薄荷醇、异薄荷醇、薄荷呋 肿瘤、免疫调节、抗菌、止血等。
喃、β-月桂烯、柠檬烯、丁香烯、紫苏醇、香芹酮、胡椒酮、崖柏酮、香芹醇、
α-水芹烯、马鞭草烯酮等 2.1 抗病毒作用
倍半萜类 石竹烯、香橙烯、别香橙烯、β-波旁烯、β-可巴烯、α-杜松烯、γ-杜松烯、D-吉 2.1.1 抗甲型 H1N1 病毒 甲型 H1N1 流感是以甲型
玛烯、长叶烯、雪松烯醇、桉油烯醇等
醛、酮、醌类 苯甲醛、丁香醛、2-十一碳烯醛、3-辛酮、3-甲基环戊酮、3-甲基-1-环己酮、马 H1N1 病毒为病原体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在人群中具
苄烯酮、3,5-二甲基-2-环己烯-1-酮、莰尼酮、植酮、十六烷酮、瓜菊醇酮、土 有传染性强、传播快的特点 。何婷等 基于 Toll 样受
[15]
[16]
曲霉酮、二氢茉莉酮、除虫菊醇酮、异长叶烯-5-酮、百里醌等
体/干扰素(TLR/IFN)信号通路研究了荆芥挥发油抗甲
醇、酚类 顺-松柏醇、1-辛烯-3-醇、三环辛烷-10-醇、三甲基环己烯醇、反-橙花叔醇、
蓝桉醇、叶绿醇、松茸醇、松油二醇、百里酚、二氢丁子香酚、丁子香酚、香叶 型H1N1病毒的作用机制,结果发现,其体内抗病毒机制
木素、橘皮苷和木犀草素等
与 IFN-α、IFN-β和白细胞介素 2(IL-2)等的调节有关。
羧酸、酯类 棕榈酸、亚麻酸、十三酸、十四酸、植醋酸、正十六烷酸、三甲基硅酯棕榈酸、
[17]
亚油酸氯化物、水杨酸甲酯、反-桧基醋酸酯、戊基苯甲酸酯、反-肉桂酸甲 徐立等 将荆芥醇提物粉末配成不同浓度溶液后,用于
酯、苯甲酸甲酯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、正十四酸乙酯、邻苯二甲酸丁酯、1-辛
烯-3-醇乙酸酯等 感染甲型 H1N1 病毒的小鼠,发现用药后小鼠死亡率及
烯烃、烷烃类 枯烯、1-十二烯、1,3,8-薄荷三烯、十六碳烯氧化物、二甲氧基杜烯、苹波 肺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,说明荆芥醇提物对甲型
烯、1,4-二十碳二烯、三环辛烷、二十一烷、二十四烷、二十六碳烷、二十七
碳烷、二十八碳烷、三十四碳烷、四十烷、2,5-二甲基庚烷、4,5-环氧长松针 H1N1病毒感染可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
烷等
2.1.2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 RSV具有发病率高、
其他 α-细辛脑、4-异丙烯基甲苯、3,5-二甲氧基甲苯、黄樟脑、刺柏樟脑、丁香酚
甲基醚、香荚乙酮、肉豆蔻醚、β-细辛脑、苯并噻唑、伞花烃、桉树脑、甘菊蓝 流行面广的特点,是导致儿童病毒性肺炎、急性支气管
等 [18-19]
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症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。张霞
其他萜类 [8] 8,15-异海松二烯-7β,18-二醇、α-生育醌、植醇、熊果酸、异海松酸、异海松 [20]
醇、1,5,9-表脱氧马前苷、1,5,9-表脱氧番木鳖酸等 等 用D101大孔树脂充分吸附荆芥穗水提液后,使用不
黄酮类 [9-13] 芹菜素、山柰酚、芦丁、木犀草素-7-O-葡萄苷、木犀草素、去甲中国蓟醇、 同极性溶剂洗脱,对洗脱液进行体外抗RSV病毒活性检
5,8,3′,4′-四羟基-6,7-二甲氧基黄酮、5,6,4′-三羟基-7,8-二甲氧基黄酮、
芫花素、金谷醇、刺槐素蓟黄素、8,8-羟基蓟黄素、鼠尾草素、香叶木素、木 测,结果发现荆芥穗水提物对 RSV 具有明显的抑制
犀草苷、槲皮苷、橙皮苷等
作用。
其他成分 [10,14] 绿原酸、β-谷甾醇
2.1.3 抗单纯疱疹病毒(HSV) HSV 是一种嗜神经性
1.2 其他萜类成分
的双链 DNA 包膜病毒,分 2 个血清型,即Ⅰ型(HSV-
泽仁拉姆等 研究发现,存在于荆芥中的其他萜类
[8]
Ⅰ)和Ⅱ型(HSV-Ⅱ),可以引起脑炎、角膜炎、口腔黏膜
成分有环烯醚萜、二萜及三萜类化合物,如8,15-异海松
[21]
炎、生殖器疱疹等多种感染 。蓝花荆芥是唇形科荆芥
二烯-7β,18-二醇、α-生育醌、植醇、熊果酸、异海松酸、异
[22]
属下的一个植物种,马凯琦等 将13种蓝花荆芥提取物
海松醇、1,5,9-表脱氧马前苷、1,5,9-表脱氧番木鳖酸
作用于感染了HSV的非洲绿猴肾细胞(Vero),结果发现
等,详见表1。
其能够抑制 HSV-Ⅰ型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,从而证明
1.3 黄酮类成分 蓝花荆芥对HSV具有抑制作用。
相关研究发现,荆芥中比较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有 2.1.4 抗诺如病毒(NoV) NoV 是引起散发性胃肠炎
芹菜素、山柰酚、芦丁、木犀草素-7-O-葡萄苷、木犀草素、 和爆发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。Ng YC等 [24]
[23]
去甲中国蓟醇、5,8,3′,4′-四羟基-6,7-二甲氧基黄酮、 用质量浓度为 5、10 mg/mL 的荆芥提取物处理带有人
5,6,4′-三羟基-7,8-二甲氧基黄酮、芫花素、金谷醇、刺 NoV 复制子的 HG23 细胞,结果发现,NoV 的 RNA 水平
槐素蓟黄素、8,8-羟基蓟黄素和鼠尾草素等 [9-12] 。樊佳新 分别降低了 77.2%和 85.9%;另用荆芥提取物处理诱导
等 对荆芥黄酮类成分进行检测,发现荆芥中含有香叶 HG23 细胞中Ⅰ型和Ⅱ型中 IFN 的 mRNA 表达,并通过
[13]
木素、木犀草苷、槲皮苷、橙皮苷、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 增加 IFN 调节因子来上调受感染细胞中 IFN-β的转录,
成分,且荆芥药材的产地不同时,其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结果证明荆芥提取物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可通过诱导抗
也有差异。荆芥中黄酮类成分详见表1。 病毒IFN的产生来抑制NoV的复制。
1.4 其他成分 2.1.5 抗肠道病毒71型(EV71) EV71是导致幼儿,尤
[10]
Miceli N等 通过高效液相法对荆芥的化学成分进 其是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,是一种
·1398 ·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11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11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