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0 - 202001
P. 80
[20]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.秦岭植物志:第一卷:种子 出版社,2008:206-207.
植物:第五册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5:12-14. [43]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:
[21]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.广西药用植物名录[M]. 2008年版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8:392.
南宁:广西人民出版社,1986:393-394. [44] 曾庆钱,蔡岳文.药用植物野外识别图鉴[M].北京:化学
[22] 黄威廉.贵州植物志:第六卷[M].成都:四川省民族出版 工业出版社,2009:159.
社,1989:315-319. [45]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湖南省中药材标准:2009
[23] 黎光南.云南中药志:第Ⅰ卷[M].昆明:云南科技出版社, 年版[M].长沙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0:139.
1990:317-318. [46]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:
[24] 《安徽植物志》协作组.安徽植物志:第四卷[M].合肥:安 2009年版[M].武汉: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9:73-74.
徽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1:171-172. [47]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四川省中药材标准:2010
[25] 《福建植物志》编写组.福建植物志:第五册[M].福州:福 年版[M].成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1:335-338.
建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84-185. [48] 赵月玲,宋桂全.沂山植物志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
[26]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浙江植物志:第六卷:玄参科— 2012:596.
菊科[M].杭州: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15-117. [49]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:
[27] 张庆荣,夏光成.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[M].天津:天津科 2012 年版[M].福州:福建科学出版社,2013:125-126.
技翻译出版公司,1994:182. [50]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:
[28]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编写组.全国中草药汇编:上册[M].2 2015 年版[M].成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6:208-
版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:435-436. 209.
[29] 福建省卫生厅.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[M].福州:福建科学 [51]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中国植物志:第七十
技术出版社,1998:265. 一卷:第二分册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9:110-119.
[30] 上海科学院.上海植物志:上卷:区系植物[M].上海:上海 [52] 黎跃成,劳家华.道地药和地方标准药原色图谱[M].成
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99:495. 都: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1:500-501.
[31] 傅书遐.湖北植物志:第三卷[M].武汉:湖北科学技术出 [53]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.云南植物志:第十五卷:种
版社,2001:627-628. 子植物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3:255-261.
[32] 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.最新中草药真伪鉴别实用大全:第 [54] 楼之岑,秦波.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:北方编:
3卷:彩图版[M].北京: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,2003:117, 第三册[M].北京:北京医科大学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
711. 合出版社,2003:103,106.
[33]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.贵州省中药材、民族药材质量标 [55]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.广东植物志:第六卷[M].广州:
准:2003年版[M].贵阳:贵州科技出版社,2003:208. 广东科技出版社,2005:225-227.
[34]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: [56] 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:四部[S]. 2015年
2003年版[M].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4:72. 版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:421.
[35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.中华本草:傣药卷 [57]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.中国高等植物图鉴:第四册[M].
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5:142-143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75:270-271.
[36] 邱德文,杜江.中华本草:苗药卷[M].贵阳:贵州科技出版 [58] 王国强.全国中草药汇编:第2卷[M].3版.北京:人民卫生
社,2005:323-325. 出版社,2014:571-572.
[37]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: [59] 李星炜,贾敏如.中国民族药志要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
2005年版[M].合肥: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:371. 技出版社,2005:437-438.
[38]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.福建省中药材标准:2006 [60] 蓝日春,樊立勇,韦作干. 164 种特色壮药的分类及来源
年版[M].福州:海风出版社,2006:133-134. [J].中国民族医药杂志,2011,17(12):36-40.
[39] 陈锡侨,吴七根.中英对照澳门常见中草药:第一册[M]. [61] 贾敏如,张艺.中国民族药辞典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
广州:广东科技出版社,2007:116,118. 出版社,2016:580-582.
[40] 何顺志,徐文芬.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[M].贵阳:贵州科 [62] 胡明勋,马逾英,蒋运斌,等.鸡矢藤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
技出版社,2007:628. 药房,2017,28(16):2277-2280.
[41] 蒋谦才,李镇魁.中山野生植物[M].广州:广东科技出版 (收稿日期:2019-07-31 修回日期:2019-09-02)
社,2008:210-211. (编辑:刘 萍)
[42] 邓家刚,韦松基.桂药原色图鉴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
·74 ·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1 中国药房 2020年第31卷第1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