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1 - 《中国药房》2020年22期
P. 131

研发任重道远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对表观遗传相关酶的影响所导致的结果,尚待进一步
        4 肠道菌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。
           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微生物的总称,在建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结语
        和维持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。表观遗传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BD是一种由免疫、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导致的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53]
        修饰是由一系列动态的酶引起的,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病。因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,导致该病不论是基础研究
        产物改变可导致各种表观遗传学相关酶的表达,如短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是药物研发都异常困难。目前,表观遗传学在IBD上
        脂肪酸(SCFAs)类、多酚类和多胺类代谢物,可以调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但同时研
        表观遗传修饰物如 HAT、HDAC、DNMTs、DNA 去甲基                    究者也应该清醒认识到,表观遗传学不太可能解决IBD
        化酶、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表达水平                [54-55] 。而在 IBD 患  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。表观遗传学更像是一门“纽带”
        者中在出现异常表观遗传修饰的同时,还伴随着肠道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科,可将其整合到更大的生物分析模型中,与其他新
                [18]
        群的失衡 。可见,对肠道菌群进行干预或许能够逆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兴的研究学科(如转录组学、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)组
        异常表观遗传修饰,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起来,共同研究IBD。
        4.1 肠道菌群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,有越来越多的通过影响表观遗传学的IBD治
            早期人们发现,抗生素能够调节肠道菌群,但是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疗药物被发现,使得表观遗传学在IBD治疗中的应用也
        生素对于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参差不齐,用于治疗IB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得越来越现实。但是现有药物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,
        改善程度也比较低,并且还存在着病原菌耐药的情况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尚没有完整的证据链可以表明对于 IBD 的治疗作用就
        其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            [56-57] 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         是通过影响表观遗传来实现的。此外,今后可尝试在表
        入,人们发现可以引入特定的细菌或益生菌来使肠道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遗传学研究中引入生物标志物,以针对不同的患者进
        群恢复平衡以改变 IBD 的病理状态。例如,大肠杆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个体化的表观遗传学药物调控,以此来提供个性化的
        Nissle 191,在临床上被证实在 UC 的治疗中,患者的客                   临床治疗,为更多的IBD患者带来福音。
        观缓解率和复发情况与传统治疗药物美沙拉嗪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
        同 。此外,乳酸菌GG、双歧杆菌菌株和布拉氏酵母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1 ]  KANAUCHI O,SERIZAWA I,ARAKI Y,et al. Germinat-
          [58]
        等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:与单独使用美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d barley foodstuff,a prebiotic product,ameliorates in-
        拉嗪治疗相比,单用益生菌或与美沙拉嗪联合治疗均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lammation of colitis through modulation of the enteric en-
        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并延长缓解时间                [59-60] 。除引入单个          vironment[J]. J Gastroenterol,2003,38(2):134-141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2 ]  QIAO Y,RAN Z. Potential influential factors on incidence
        菌株外,临床上还通过引入多个菌株来治疗IBD。VSL#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main-
        3是一套由8种细菌菌株组成的补充剂,临床研究证实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and China[J]. JGH Open,2020,4(1):11-15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0]
        其能显著降低 UC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,然而这种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3 ]  NG SC,SHI HY,HAMIDI N,et al. Worldwide incidence
        法的益生菌移植效果往往很差,而且在停药2周后移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e 21s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1]
        菌株便消失殆尽,需要长期用药 。粪便菌群移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entury: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-based stud-
       (FMT)是将处理过的粪便从捐赠者转移到接受者胃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es[J]. Lancet,2018,390(10114):2769-2778.
        道中的一种方法,该方法相对益生菌移植持续效果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4 ]  BIRD A. Perceptions of epigenetics[J]. Nature,2007,447
        长,是一种更有潜力的治疗手段 。但由于捐赠者和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7143):396-398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2]
        受者的肠道菌群的差异性,FMT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5 ]  江芮,吕柯孬,潘学峰,等.表观遗传药物研发的现状与挑
        较大。有研究报道,富含产 SCFAs 的供体的肠道菌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[J].生物技术通报,2019,35(8):213-225.
        FMT更加有效,推测这种治疗效果与SCFAs则可以通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6 ]  RENZ H,VON MUTIUS E,BRANDTZAEG P,et al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3]
        干预表观遗传相关酶的表达有关 。此外,在FMT移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ene-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chronic inflammatory
        之前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检测患者的肠道菌群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sease[J]. Nat Immunol,2011,12(4):273-277.
          [64]
        况 ,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供体,或许是一个提升治疗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7 ]  RAY G,LONGWORTH MS. Epigenetics,DNA organiza-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ion,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[J]. Inflamm Bowel
        果的有效办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s,2019,25(2):235-247.
           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 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条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8 ]  JAWAD N,DIREKZE N,LEEDHAM SJ. Inflammatory
        下,基因的表达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导致可遗传的变化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owel disease and colon cancer[J]. Recent Results Cancer
        而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可以通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s,2011. DOI:10.1007/978-1-4614-0944-1_28.
        自身代谢物等来调控表观遗传。表观遗传学和肠道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9 ]  SCHMIDL C,KLUG M,BOELD TJ,et al. Lineage-spe-
        群均为当下的研究热点,均可为IBD的机制研究和药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ific DNA methylation in T cells correlates with histone
        研发提供新的思路,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ethylation and enhancer activity[J]. Genome Res,2009,
        肠道菌群对IBD的治疗是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来实现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(7):1165-1174.
        表观遗传的变化究竟是肠道菌群调控还是只是其代谢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0]  ISSA JP,AHUJA N,TOYOTA M,et al. Accelerated age-


        中国药房    2020年第31卷第22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Pharmacy 2020 Vol. 31 No. 22  ·2809 ·
   126   127   128   129   130   131   132   133   134   135   136